世纪之交的中国生态环境史(上)(1)
2017-08-18 01:14
导读:理工论文论文,世纪之交的中国生态环境史(上)(1)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自地球诞生以来就有了全球环境的变化,这一变化可大致归因于
自地球诞生以来就有了全球环境的变化,这一变化可大致归因于各种物理、
化学以及后来才出现的生物过程的相互作用。人类出现之后,各种自然的与人为的因素共同塑造和改变着生态环境,后者逐渐成为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而且这种影响力在现代社会愈益显现。在生态环境自身演变的历史上,人类既有可能是幸运儿,也有可能是受害者。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地球生态系统的一个因子,人类在利用、改造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同时反馈于人类——既有可能报答、施惠于万物之灵,也会对灾难的始作俑者施以报复。为了更好地认识当今的环境状况则需要追溯其发展变化的历史,而人类社会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因此,无论是基于现实的还是历史的,生态环境史都有理由成为重要的研究部分。
一、全球视野下的生态环境研究进程
若干年来,伴随着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的消费需求亦得到很大满足,但同时也引起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如森林植被锐减、不少物种灭绝、淡水资源短缺、绿野变为沙漠、环境趋于恶化。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社会现实,不是局部事件而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只是存在区域差异而已。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成为人类力图与环境合谐相处、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抉择,也应该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理念与责任。20世纪后期与本世纪初,环境问题曰益受到人们关注、生态环境史研究方兴未艾。这一局面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现实与历史背景。
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这一理念的形成经过了数十年时间,其中既有民间的推动,也有政府的参与。1962年,美国海洋
生物学家卡逊出版《寂静的春天》,该书通过对污染物迁移、变化特别是滥用杀虫剂后果的描写,向人们阐述了海洋、天空、河流、土壤、动物、植物和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该书指出,“地球上生命的历史一直是生物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污染这一罪恶的链环在不断地传递转移,环境污染及其恶果实际是人类自己创造的恶魔。该书唤起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逐渐重视,以致有人认为其出版标志着“生态学时代”的开始。①1972年,罗马俱乐部公布《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该报告由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丹尼斯·梅多斯领导的研究小组完成,分析世界人口、工业发展、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五种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以当时的人口与工业增长发展下去,世界将面临“崩溃”,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限制增长即“零增长”。虽然该报告对未来的估算及解决问题的途径消极悲观,但所提出的经济增长带来环境污染却引起了人们的思考与讨论,从而加强了对生态环境的重视。②1981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Brown)出版《建立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提出必须从速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SustainableSociety)。1987年,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我们共同的未来》(OurCommonFuture)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给出了如下定义,“人类有能力使发展持续下去,也能保证使之满足当前的需要,而不危及下一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该报告强调,一个经济发展的新时代“必须立足于使环境资源库得以持续和发展的政策”。③这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__________________
①(美)卡逊(RachelCarson)著,吕瑞兰译:《寂静的春天》,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6—7页及《译者的话》。并参考弗兰克·格雷厄姆(Jr.FrankGraham)著,罗进德、薛励廉译:《〈寂静春天〉续篇》,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年。
②(美)D梅多斯(DennisLMeadows)等著,于树生等译:《增长的极限》,商务印书馆1984年。另一翻译本为李宝恒译:《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研究报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与此悲观论相对应的则是乐观论,如西蒙:《没有极限的增长》(JulianLSimon著,黄江南、朱嘉明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