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农村社会活动的基本类型(3)
2017-09-21 05:58
导读:的,同时又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题目唯一行之有效的办法。从一定意义说,农村社会活动 大都出于生计考虑而采取的被动活动,带有相当程度的强制性
的,同时又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题目唯一行之有效的办法。从一定意义说,农村社会活动
大都出于生计考虑而采取的被动活动,带有相当程度的强制性。农村剩余劳动力题目由来不
山,并成为阻碍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障碍之一。只不过在体制改革以前,这一题目被劳动力充
分就业这一假象所掩盖了。其代价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有大幅度下降和农业积累的匮乏。农村
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应回咎于人口与耕地比例失调、农村单一产业结构以及城乡二元化
等结构因素。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农业人口必须向其他行业活动。解放四十几年
来,我国有耕地面积以1957年为分界线,经历了一个由持续上升到持续下降的变化过程。加
上我国人口增长率和人口尽对量保持着持续的高速度增长,致使人均耕地、劳均耕地日趋减
少。我国农业人口人均耕地从最高年份的3.1亩下降到1982年1.8亩,继而下降到1989年1.3
亩,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相应地从9.25亩下降到4.4亩,继而下降到3亩。由于国家基建和农
村建设,全国耕地面积从1962年的154355万亩减少到1982年147909.4万亩,20年内减少了64
45.6万亩,减少4.2%,均匀每年减少0.21%。据资料表明,1989年全国耕面积又减至143484
万亩,其递减之快简直触目惊心①。而农村单一产业结构和城乡隔尽的事实客观上限制了
农村内部消化劳动力的余地。切断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可能性。诸种因素的交错
作用、相互影响,致使原行潜伏剩余劳动力转化为显性剩余劳动力,其数目之多,影响之大
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极大忧虑。为了从总体上精确地把握其规模,我们在科学分析现有材料的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基础上,对1992年和1997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目做了最守旧的估计。得出的结论是1992年
和1997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分别达到16875万人和19111万人。
由此可见,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已成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农村行
业间水平活动是改革以后出现的最伟大社会现象,其规模和内涵都是以前无法相比的。伴随
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就业结构和生活方式相应发生根本性转变。现阶段农村已逐渐形成多
层次、多形式农工商贸副齐头并进的活动格式,其活动方式主要表现在:
1.向乡镇企业活动
对于拥有九亿农民、资金相对来说严重缺乏的农业大国来说,中国解决农村上亿剩余劳动力
就业的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发展产业,通过劳动无穷供给造成的劳动本钱低廉的上风
,促进产业积累,以实现经济振兴,步出恶性循环的怪圈。国际经验也表现,伴随传统社会
以农业为主导产业、近代产业化社会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和“后产业社会”以第三产业为
主导产业的发展趋势,农业劳动力必然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这是一种规
律性现象。近年我国速猛发展的乡镇企业正是迎合了这一时代要求。这里的乡镇企业包括以
各种形式经营的非农产业。我国乡镇企业基本上走了一条劳动密集型的道路。这在资金缺乏
的条件下,促进了农业劳动力向生产率较高的部分活动。据国务院农村研究中心农村发展研
究所计算,1979年-1984年期间,农村乡镇企业每增加10000元总产值,需新增加固定资产41
00元,新增加劳动力1.22个,同期内各类国营企业每增加10000元总产值,需新增加固定资
产7460元,新增劳动力0.4个。这就是说,与国营企业相比,乡镇企业每创造10000元产值就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可用0.82个劳动力替换3360元固定资产。由此可见,乡镇企业在实现以廉价劳动力替换资本
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是不可低估的。到1989年,我国乡镇企业发展到1868.63万个,吸收劳动
力9366.78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比重为23.1%②。应该说,目前乡镇企业已成为我国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