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理教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
2017-09-23 01:32
导读:理工论文论文,浅谈地理教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中等教育也面临着一个如何适应社会主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中等教育也面临着一个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初、中级各类人才需求的问题。初中生面临着人生第一次分流:一部分升入高中,一部分考进中专,一部分转向职高,另一部分将直接走向社会,这就是初中教育所面临的实际。从这个实际出发,初中教育必须实行由“应试教育”向以全面提高素质的“素质教育”转轨,才是唯一正确的方向。与此同时,这个转轨的任务也就刻不容缓地摆在初中各学科的教学面前,并成为每一学科教师所面临的新课题。
一、指导思想的转变是根本
过去的“应试教育”,其指导思想往往是强调以传授和灌输知识为主,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争取高分,追求升学率,就成为衡量“教”与“学”优劣的重要标准。在这个标准的驱使下,老师与不得不为考分与升学率而奋斗。于是,普及教育实质上成了“升学教育”。差的、纪律不好的从教室中被赶了出来,临前有的学校被淘汰率高达25%~30%(见《北京晚报》1996年5月3日《龙潭湖畔》)。这种情况,发生在北京,很值得每一位中学校长和老师深思!
现在,在总结过去“应试教育”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新目标、新思路,无疑是非常及时和正确的。我认为,“素质教育”不是不重视成绩,而是在抓成绩提高的同时,更要突出“素质”。其中包括要加强品德、兴趣、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良好的习惯,以及自尊感、自强心、自信心乃至人格的培养,需要面向全体,让各类水平的都能在一种和谐、舒畅、平等的氛围中接受教育,从事。每个由于家庭、社会和生活环境的不同,身体、心理、经历的差异,显示出来的能力水平、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成绩都不会相同,必须承认这些客观存在的差异,如果非用同一种方法去教育情况各异的,让他们达到同一高度,塑造成同一规格的人才,不经过几次分流,在初中阶段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初中教育必须区别情况,承认差别,不搞一刀切、一尺量,要让优等生好上加好,中等生不断提高,后进生不被淘汰,让每个都能体会到自己的成功。特别是不要让后进生从十几岁开始,就在心灵上受挫折,丧失上进的勇气与信心,背上“低人一等,矮人一头,害群之马,没有前途,不堪造就”的思想包袱;不要让他们在普及教育阶段就扭曲了自己的人格与心灵,导致破罐破摔,最后被“赶出”校门,只好流入社会,随波逐流。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素质教育”要求每位教师具有很高的业务素质与品德修养,在教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把培养克服自身弱点,树立战胜困难、不自暴自弃、养成坚强性格作为一个更高层次的目标,贯穿在每节课乃至全部教学过程之中。过去我们强调教师备课要备教材、备,现在应加上一条:备素质教育。即使有些因成绩不好,最后未能完成普及教育学业,我们也应该使他们在普及教育阶段能具备比较好的自身素质,一旦走入社会,能成为一个遵纪守法、自食其力、有一定文化知识、有一定承受能力的普通公民,这应该是素质教育应达到的下限标准。这是初中普及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课内外知识紧密联系是关键
既然强调“素质教育”,那么,在教学中就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课堂教学,忽视课外教学的做法。《现代教学论》早已提出了这两种教学形式。以地理教学而言,过去出于“应试教育”的需要,常常重此薄彼,把完全禁锢在课堂上。诚然,课堂教学是系统传授知识的基本形式,然而,仅有这一种形式是不够的。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之一,是作为学科对象的地理环境空间存在的广阔性和时间发展的长久性。由于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不断搬进课堂观察和演示,这就使地理教学在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受到一定限制,造成某种程度上理论与实际的脱节,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各项任务,因此,必须与课外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地理课外教学主要包括观察、参观和观测。如实地观察(到乡土地理环境中实地观察),认识自然、人文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活动,参观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科技机构(如气象站)的水文气象观测、环境监测、土壤调查,以及观看教学电影、电视片等,这就给提供了联系实际进行的条件,从而补充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并在课外教学中验证和运用书本知识。课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准备、延续、深化和补充。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笔者曾带领参观污水处理厂、松下显像管厂的环境保护,调查自由市场的商品贸易,到景山望春亭观察北京街道的布局特征和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在街头调查车辆往来的密度及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这样既深化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激发了的兴趣,增长了实际知识。有的说:“过去曾旅游过的地方、甚至天天经过的地方,都没当回事,今天结合地理知识的,才觉得增长了知识,加深了对北京的了解。”
三、充分合理利用电化教育手段,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具有内容的广泛性、复杂性,时间的长久性,空间的无限性和相对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而电化教育具有声、光、形、色同时再现的特点,可以对知识加以形象化、立体化的展示。因此,电化教学是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地理教学现代化的主要标志。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电化教育在培养与提高素质中,起着独特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置投影图片,为有目的、有计划和持久性的观察,提供独特的条件。
2.利用投影图片,加强记忆图像的能力,并使之保持并再现。
3.利用投影图片,增强驾驭图像的能力,引导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4.利用电教手段,促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发展,通过直观图表,进行想象、联想、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和推理等方式,形成新的认识结构。在“有图似无图”、“无图似有图”的境界中推进教学过程。
5.利用电教手段进行技能训练和及时反馈,进一步熟悉新知识,实现新知识的积累与储存。
6.利用电教手段,在头脑中形成视听的综合思维材料。由于电教能使地理知识形象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传输,因此,能调动各种感官,降低的疲劳度,提高课堂效率。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所以,在“素质教育”中,电教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
四、向45分钟要效果
地理课目前不属于中考科目,这便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难度与授课限制,课堂45分钟是唯一可以利用的时间(少量的课外教学活动除外)。因此,地理课必须向45钟要效果。我的作法是将一节课分为4段:
1.复习巩固上节课重点知识
地理教学不留课后作业,虽然每节课后都有总结巩固,但的记忆是暂时的,根据心理学原理要有必要的重复。所以,在进行新课之前,用很短的几分钟,或采取有的放矢的提问,或让相互议论,或由教师作“承前启后”的途述,目的在于“温故”。
2.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展开
①提出问题(展示目标):在事先不可能预习的情况下,由教师把有关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以启发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促使他们想学愿学、并且是带着问题学。教师所提问题要有针对性、概括性,紧扣本节课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实质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②阅读课文、地图:图像及课文的结合是地理教材的重要内容与形式,也是它的特点,但如何认图、读图,并与课文的文字统一起来,这其中有方法、有规律、有技巧,如果只让对着图去记一些死的知识,而不把方法、规律和技巧教给,就不能突出素质的培养。所以,笔者在教学中,加强了方法指导,在指导阅读有关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空间分布地图、观察其外部特征的景观和说明某些原理的示意图、以及显示其数量的有关图表时,既要求记住主要的知识与数据,还特别引导对不同图像进行比较,如何掌握阅读技巧、方法与规律,有时还让把要记的内容用描绘简图的方法加以总结归纳,从而大大激发了的积极性,也将素质培养贯穿在其中了。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3.分析归纳:素质教育的特点就是必须打破教师独占讲台,一讲到底、填鸭式的教学旧模式,而代之以民主、活泼、多样的教学形式。这里讲的分析归纳,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而不是由教师一人包办。当然,教师的讲述是必要的,但应结合和之间的对话,启发思考,让回答某些问题。也就是说,师生的交流,课堂的讲授,的议论,是对本节课重点难点进行分析归纳的重要方式。我在教学中吸取了“渗透性”的教学方法。所谓渗透性的方法,就是让有一定的自由度,在中,可以议论提问,发奇想,在好像无序的状态之下,学到了很多东西。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说:“因为好多东西常在不知不觉中,经过一个长时间的接触,就连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懂得了。这个方法很重要,我在读书教学40年中深有感触。”(见《高等教育学报》1990年第1期P36页)通过引导议论,最后达到归纳要点、总结知识的目的。一开始可能乱一点,散一点,而就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它是有秩序、有目的、有效果的。
4.巩固记忆在教学过程完成之后,重点归纳了,知识清楚了,这时便让做填充图,限时完成,然后再处理课后练习,最后安排几分钟的检测,形式多样,可抢答,可笔答,可互答,可用自备投影片展示答案。这对加深理解、巩固知识、增强记忆都是有益的。以上所述,只是笔者一点粗浅的想法与尝试,不当之处,请予斧正。
作者: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