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优化高中地理教学

2017-09-25 03:28
导读:理工论文论文,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优化高中地理教学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自1997年9月开始在天津等三省市试行的高一《地理》新教科书,与老教科书相比
自1997年9月开始在天津等三省市试行的高一《地理》新教科书,与老教科书相比,从内容到形式都充分体现出新颖性和趣味性,具有信息量大和时代感强等特点,为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感到,在课堂上,恰到好处地运用由教师精心设计的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之一。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面对实际认知水平,提问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并且可操作性和针对性要强,要利于思考和便于讨论。此外,提问的设计要有助于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

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进行课堂提问设计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设计提问

这种提问的设计,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认真研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量收集在日常活动中可能接触到的社会、经济、科学和生活中的各种信息,结合某节课教学目的的要求,设计出为课堂教学服务,且能使这些感性和零散的知识提高到理性知识的提问。这种提问的设计,由于是借助已知的知识范畴来完成知识的迁移,所以它能直接激发的兴趣,调动的积极性,提高独立思考、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例如高一《地理》(6.6)中关于“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内容,我是这样设计提问的:我们居住的天津市的市内六区,面积由十多年前的161km[2]扩展到目前的330km[2],人口也随之迅猛增长,这会给我们这座城市带来哪些问题呢?试从城市污染程度、交通状况、住房状况和等方面进行分析。在回答完这些问题后,教师及时总结,突出强调前三个方面。这样,既完成了“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的内容,又为下一个内容——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问埋下伏笔。

二、将教科书中内容进行形式上的适当转换后设计提问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1.转换为示意图。这里所说的示意图,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将课本中诸多陈述性的知识转换成具有一定内涵和联系,反映地理基本原理的隐含示意图。教师利用这种示意图进行提问,在教学中有许多好处,它可以简明扼要和形象地把应掌握的知识隐含表达出来,有利于发挥的想象力、判断力,便于记忆。例如:针对高一《地理》(8.5)“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和评价”这部分教学内容,我设计了如下的示意图进行提问:

(1)若你作为开发者,你首先开发哪处旅游景点,为什么?

(2)C和D处若景观特征雷同,但在质量上D处稍逊一等,你应该开发哪处旅游景点,为什么?

(3)E处景点质量最优,你是否现在马上开发这个景点,为什么?

2.设计辅助教具。高一《地理》新教科书中有大量的图表,它是在中发现知识、验证知识、开发智力、形成能动认知结构过程的信息源。教师在备课中,应注意对教科书中的相应图表进行深加工,设计出具有观察思考和研究价值、便于提问的教具,以求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为说明高一《地理》(9.1)中,人口增长过快,不断引发人口与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对图(9.3):人口、环境和贫困之间的联系图进行了加工,制作了复合投影片(三张复合),且在授课中提出了三个问题。通过观察投影片及复合的动态过程,再充分利用自己手中的教科书,综合分析这三个问题,能帮助较快地理解图(9.3)包容的头绪较多的知识,也为理解人口过快增长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问题奠定了基础。

(1)投影片Ⅰ问题:人口增长过快给固定资源带来哪些影响?对环境和贫困状况有什么影响?

(2)复合片Ⅰ问题:人口过快增长又给未开拓资源带来哪些影响?对环境和贫困状况有什么影响? 大学排名

(3)复合片Ⅱ问题:科学进步对环境和贫困有什么影响?能否全面遏制(1)、(2)两方面问题带来的不良影响?

三、利用各章节后“活动”的内容设计提问

高一地理新教科书增加了“活动”题内容,其中有部分内容是教师设计提问的极好素材。例如:我利用高一《地理》(4.4)课后“活动”内容1.让层层分析,在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有机联系的前提下,得出结论:在很大程度上植物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人们常常把植物作为自然景观的标志。

四、循序渐进,设计递进式提问

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地理现象的形成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为了便于理解这类知识,教师可将复杂知识进行合理肢解,降低其难度,提出一些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假设,让思考回答,然后再取消这些假设,还事实真面目后再进行提问。

这种提问既适用于自然地理知识,又适用于人文地理知识和人地关系较复杂、难度较大知识的。它能在相对降低难度的条件下,使迅速理解和掌握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同时也为将来立足于社会,独立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例如:高一《地理》(2.4),内容是对较复杂的地理现象的研究,我设计了以下提问,较轻松地解决了这一知识难点和重点。(1)假设地球不自转,表面是一个物质均一的球面(即没有陆地和海洋之分),那么,全球性大气环流怎样运动呢?(2)实际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它会使全球性大气环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3)实际地球表面有海陆之分,它又影响大气环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课堂提问设计得当是优化教学的重要方面之一,同时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自身的情感渗透,使提问在心灵中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促进提问目的的实现,从而获得理想的效果。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作者:陈健 
    上一篇:南亚地理特征的概括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