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加强中学地理素质教育之我见
2017-09-26 01:46
导读:理工论文论文,面向21世纪加强中学地理素质教育之我见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地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具有良好的地理素质。那么,何谓地理素质?地
地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具有良好的地理素质。那么,何谓地理素质?地理素质是国民所具备的地理知识及在行为活动中遵循地理法则的情感和能力。它包括地理知识素质、地理品德素质和地理行为素质三个方面。地理知识素质是国民从事社会生活、生产、交际所必须具备的起码地理常识。地理品德素质是国民对团体、社会所具有的品德,以及对全球资源环境应具有的责任心。地理行为素质是国民在与环境的交往中体现出对周围环境的感受力及行为选择能力。
一、加强中学地理素质教育是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把发展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正如江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国民素质提高和人才培养。”地理素质作用更不容忽视,诸如城市规划、资源开发、交通选线、农业生产、工业布局、环境保护、水利建设、商业贸易、旅游、军事等,无一不需要国民具有一定的地理素质。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人口增加,将对资源提出更大的要求,对环境保护增加更大的难度。我们决不能走某些工业化国家走过的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们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得到控制和优化。因此,我们要对未来建设者进行地理素质教育,否则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例如,我国大跃进时期违反客观规律瞎指挥,对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这些与领导者、建设者的地理科学素质不足有很大关系。如何吸取这类教训,提高领导者、建设者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其地理素质是必然之举。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在所作的“现代地理科学系统建设问题”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要科学地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就必须认真地搞地理科学”。“我们社会主义建设迫切需要建设方针、政策、策略,所涉及的就是地理科学”。地理科学不光要有专门人员去研究,作为培养领导干部的党校也“必须有一个课程,实际就是地理科学,在国民教育中地理科学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中学地理教材的教学内容,是以环境、资源、人口问题为主线,以辩证唯物主义的“人地关系协调论”的理论、观点向进行科学的全球观、资源观、人口观、生态观等教育,以《21世纪议程》的可持续发展为地理教育的中心目标。因此,我们要对中加强地理素质教育,为中国实现跨世纪目标培养合格建设者和领导者,“为今日和未来的世界培养活跃而负责的公民”——地理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加强中学地理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
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现代化建设。这三个建设的客观环境就是地理系统。地理系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环境和生态系统,二是基础设施系统,具体包括交通运输、信息通讯、能源发展、供气供水、绿化、城镇体系规划、气象预报、防灾抗灾、矿业开发、农业资源及林业资源开发和保护等。因此,中国要搞好社会主义三个建设,就要把地理系统建设好。
然而,当今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面临种种环境和生态灾难,如土地荒漠化、动植物绝灭、水资源枯竭、“三废”逞凶、酸雨肆虐、温室效应,都是若干代人征服自然,进行经济建设过程中普遍盲目、无知和短识造成的。现代中是跨世纪的一代,是国家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放眼世界,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空间时代和信息时代,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解决的人口、粮食、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都是中学地理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要加强中学地理素质教育,培养中具有强烈的地理意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我们中学地理教师应尽的责任。只有加强中学地理素质教育,我们的将来走向岗位,将避免诸多决策失误及行为的盲目,从而也就避免了许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人为环境灾难的继续发生。中学地理教师也要转变教育观点,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思想。充分挖掘教材,利用教材中丰富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内涵,培养正确认识国情和世界,帮助深刻理解协调好人地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碧水。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三、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实施中学地理素质教育的主线
《中国21世纪议程》阐明了中国的持续发展战略和对策,明确指出把持续发展作为国家战略,用于指导我国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我党十四届五中全会已明确规定,我国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其实质就是要协调好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间的关系,为后代开创一个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导当代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原则,也是中国未来和21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选择。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多但素质低,人均资源少,经济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增强国力,消除贫困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本来就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更大压力。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宣传、教育和培养公众“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观念。当前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持续发展意识教育,具有现实的意义和历史意义。中学地理教学要为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跨世纪目标作出贡献,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教育理解、接受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自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实现《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作好准备。
可持续发展包括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生态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多学科领域,但其促使人地协调发展的核心思想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实施,都具有很强的地理性。中学地理对开展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农业可持续发展;2.清洁生产与环境保护;3.清洁能源与交通发展;4.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5.环境污染与控制;6.清除贫困与区域开发整治;7.人口健康与居住环境;8.全球变化与生物多样化保护。通过以上内容对进行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让正确理解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协调人地关系,同时还要顾及后代人的需求。培养深刻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正确的观念:1.正确理解满足现在需要和满足未来几代人需要的关系,树立立足当代,面向未来,为人民、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点;2.正确理解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把发展和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树立发展与环境互利和对环境负责的观念,培养的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了解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21世纪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策略和行动,增强参与实施观念和历史使命感,自觉做好实施21世纪议程的知识思想和参与能力的准备。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思路,影响世界的进程和人类认识。培养公民特别是中正确的人地观,即协调好人类与环境关系,既要考虑局部利益,又要考虑全球利益;既要顾及当代人的需要,还要顾及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提高可持续发展意识,应该成为中学地理教育的主线。
面向21世纪,中国中学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是走向素质教育。地理素质是现代公民所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因此,中学地理素质教育必须加强,要改革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提高课堂地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和质量,促进生动活泼地发展,为中国实现跨世纪目标培养活跃而负责的公民。
作者:福建省福州市第十五中学 胡伟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