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论文关键词]吸湿快干 纤维改性 产品现状
  [论文摘 要]吸湿快干纤维及其织物因服用的舒适性倍受消费者青睐。文章综述了对纤维导湿性能的表征方法、各种物理改性和化学改性方法的制备原理,介绍了国际国内新近推出的吸湿快干纤维与面料。  
      
  引言  
  纯棉制品以其优良的吸湿透气性带给人们良好的舒适感, 但因其保水率较高,导湿性能较差,应用范围也受到了制约。传统聚酯纤维则相反,由于其疏水特性而使它在对吸湿性或吸水性要求较高的领域中的应用受到了限制[1]。因此,同时具有吸湿、快干特性的纤维及面料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研究现状  
  (一)机理  
  传统舒适性面料多以棉等亲水性纤维原料为主,此类纤维的吸水迅速,但湿透的织物不能及时向空气传递散发热湿,使人不舒服。而用现代吸湿快干性聚酯纤维做成的织物,能把皮肤上的汗水迅速从织物内层引导到织物外表,并散发到空气中去,从而保持贴身层始终处于干爽状态,使人体感觉舒适[2]。  
  (二)表征方法[3]  
  1.毛细管效应或垂直芯吸法  
  毛细管效应是最常用也是最直观的一种方法,可以表现织物吸汗能力及扩散能力。测试方法参照ZB W04 019-90纺织品毛细效应试验方法进行,在YG(B)871型毛细管效应仪上测定,记录30 min后水在织物条上的爬升高度。  
  2.透湿率  
  这是衡量织物两面存在水蒸汽压力差时织物透通水汽的性能。测试方法是在透湿杯内装蒸馏水,杯口覆盖试样,整体置入干燥器内,干燥器处于规定的温度条件下((38士0.5)℃)。试样两侧保持恒定水蒸汽压差时,在适当时间间隔下称取透湿杯的质量。当质量下降与时间间隔成正比时,从质量下降量测定透湿率,即MVT=(A2-A1)/S·t,其中A1为试验1h后称得的加盖透湿杯质量(g);A2为继续试验2h后称得的加盖透湿杯质量(g);S为试样的透湿面积(m2);t为两次称重间隔时间 (h)。   中国大学排名 
  3.带液率  
  这是衡量织物吸水能力的方法,测试时被测织物试样在60℃烘箱中烘10h后称取质量(W0 ),然后将织物试样在蒸馏水中浸泡3h,取出后脱水2 min再称重(W1),则带液率(I)为:I=( W1一W0)/W0×100%  
  4.干燥速率  
  将测定过带液率的织物试样在37℃的烘箱内烘5 min,再称量(W2),则干燥速率(V干燥)为:V干燥=(W1一W2)/( W1一W0) × 100%  
    
  二、制作方法  
  通过对聚酯、聚酰胺、聚丙烯等化纤进行改性,以实现纤维吸湿性能与导湿性能的有机结合。这些方法大致包括物理改性和化学改性以及二者的结合。  
  (一)物理改性法  
  1.异形截面法  
  具有吸湿快干功能的纤维,一般都要有高的比表面积,其纤维的截面必须具有沟槽,利用这些沟槽,织造时纤维和纤维之间形成通道,通过这些沟槽的芯吸效应起到吸湿快干的功效。  
  2.多孔中空截面法  
  多孔中空截面纤维就是从纤维表面到中空部分有许多贯通的细孔的中空纤维,具有优良的导湿排汗功能。其生产工艺是,先与特殊的微孔形成剂共混,然后再将其溶出。  
  3.双组分复合共纺法  
  借助共轭熔融纺丝技术,将2种聚合物分别通过2台螺杆挤压机连续熔融挤出,经过各自的熔体管道,并经过量泵定量输入纺丝组件,在组件内适当部位2组分以一定方式复合,从同一块喷丝板喷出后经卷绕成型,最终得到截面为星形、橘瓣形、米字形结构,单丝纤度小于0.3dtex的裂片型复合超细纤维或单丝纤维小于0.08dtex的海岛型复合超细纤维。  
  4.纤维细旦化法  
  细旦纤维织制的织物表面立起的细纤维形成无数个微细的凹凸结构,相当于无数个毛细管,因此织物毛细芯吸效应明显增加,能起到传递水分子的作用,大大改善织物的透气性能和输水导汗性能。现在细旦导湿工艺主要用于丙纶织物。   
内容来自www.nsea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