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世界物流政策的改革创新及调整趋向_交通物(2)
2013-06-01 01:32
导读:( 4) 物流高效化政策。提高物流效率是各国物流政策的主题, 这项政策主要包括三大领域: 一是物流信息化政策; 二是物流标准化政策; 三是共同化
( 4) 物流高效化政策。提高物流效率是各国物流政策的主题, 这项政策主要包括三大领域: 一是物流信息化政策; 二是物流标准化政策; 三是共同化政策。
信息化政策。物流信息系统是否准确、快速、高效, 是能否构建快速反应式现代物流系统的关键。从一定意义上说, 现代物流 玩 的就是高效、快速、智能化的物流信息系统。物流信息化系统建设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微观物流主体内部的信息化建设, 如企业内部物流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应用与维护; 二是微观物流主体之间的信息化建设, 如货主与货主之间、货主与专业化物流企业之间, 以及专业化物流企业之间的信息化建设。各国的物流信息化政策包括两个层次: 一是有关促进微观物流主体进行物流信息化建设的政策; 二是有关物流信息标准化与公共物流信息系统开发建设的政策。前者主要涉及政府如何向民间企业提供物流信息化建设的技术、信息、人才
培训等方面的服务,以及对先进经验的推广。后者是各国物流信息化政策的重点。这类政策主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是: 统一各种商业票据和商品条码、制定物流信息标准、开发各种信息读取装置; 开发道路交通管理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车辆与货物自动识别系统、货物跟踪系统、车辆与配送供求信息系统等。
物流标准化政策。这项政策一般采用法律形式来强制推行。标准化的重点是物流设备和工具的标准化。各国的物流标准化政策主要涉及运输、装卸设备标准化、包装标准化、物流交易或服务标准化、物流信息标准化、物流成本标准化。运输、装卸设备和工具标准化的重点是车辆、集装箱、托盘以及各种搬运工具的标准化; 包装标准化的重点是货物运输的包装形状与使用的包装材料的标准化;物流交易或服务标准化主要指各种交易票据及主要服务内容的标准化; 物流信息标准化主要指信息的传输标准化; 物流成本标准化主要是指物流成本分类与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标准化。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共同化物流政策。这项政策多以诱导性、鼓励性的行政政策和经济政策为主, 很少有强制性的法律。物流共同化主要是指多种物流方式的有机结合, 如铁路、航运和公路的复合运输等。例如, 日本的运输方式转换 就是将长途、大宗货物的运输由以卡车运输为主逐步向铁路、水上运输以及卡车与铁路、航运的复合运输方式转换, 实现了优势互补。日本的 运输方式转换 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和仿效。
( 5) 物流环境政策。随着物流规模的扩大和物流产业的发展, 特别是公路物流的发展, 交通拥挤、大气污染、噪音与振动也越来越严重, 成为物流业最严重的外部不经济。于是, 针对改善上述问题而制定的政策便成为各国物流政策的重中之重。
物流环境政策大体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发生源政策; 第二类是交通量政策; 第三类是交通流政策。
发生源政策主要是针对污染发生源而制定的物流环境政策, 包括货运汽车尾气排放的限制政策、货运汽车车型的限制政策、货运汽车噪音与振动限制政策、低公害汽车的开发与应用政策等; 交通量政策主要是针对货运车辆行走距离与行走次数而制定的物流环境政策, 包括合理化使用货运车辆政策、促进低公害物流方式的使用政策、共同化物流政策、物流网点的布局规划政策等; 交通流政策主要针对货运车辆的行走路线或方式而制定的环境政策, 主要包括环行路、高架路、地下路建设政策、公路与铁路交叉点的设计与管理政策、交通管制系统的智能化、信息化与高效化政策以及路面停车政策等。
从政策内容来看, 大部分交通量与交通流政策不是专门的环境政策, 而属于其他领域的政策。物流环境政策主要是指发生源政策、部分交通量和交通流政策。具体包括上述的货运汽车尾气排放的限制政策、货运汽车车型的限制政策、货运汽车噪音与振动限制政策、低公害汽车的开发与应用政策、低公害物流方式的使用政策、路面停车政策等。一些国家的大城市和特定区域的货运汽车车型往往有严格的限制。上述物流环境政策多数属于限制类政策, 要求非常严格。但也有一些属于扶持和促进类政策。低公害汽车主要是指电动车, 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大力扶持和鼓励开发与应用的重点运输工具。
(科教范文网 lw.AsEac.com编辑整理) ( 6) 中小企业物流政策。目前, 世界各国都制定了许多鼓励和支援中小企业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政策, 重点内容有两项: 一是允许并鼓励中小企业成立物流合作社组织; 二是在资金上直接支援中小企业共同利用型 物流中心的建设和运营。
二、世界物流政策的调整趋向
进入20世纪90 年代特别是21 世纪以来, 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物流全球化、智能化的趋势愈加明显, 尤其是全球范围内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要求各国政府适时调整物流发展战略, 转移物流政策的重点, 转变以往只着眼于国内物流的狭隘思路, 把实现全球化、智能化、环保型物流作为制定物流政策的基本原则和出发点。概括起来, 世界物流业政策的调整趋向是:
1、经济性管制放宽, 社会性管制趋严美国、英国、日本、法国等这些自由度较高的市场经济国家纷纷对传统物流管制政策进行调整,或降低管制程度, 或缩小管制范围, 或取消管制等。中国、东南亚新兴工业国家或地区也根据加入WTO的承诺, 放宽了传统的物流管制项目。从总体上说, 放宽管制是世界性潮流。值得注意的是,所谓放宽管制, 主要是放宽经济性管制, 而不是放宽社会性管制。所谓放宽经济性管制, 就是对各类物流经营者的市场进入进行管制, 以及对价格、收费标准、服务水平等进行管制。主要包括两类: 一是针对商品或服务进行的质的管制; 一类是针对商品服务的供给者(企业) 数量和商品、服务的供给量而进行的管制。前者主要是指商品或服务的价格、质量管制; 后者主要指新企业的进入及其供给量的管制, 尤其对新企业进入物流市场是管制的重点。实践证明, 放宽经济性管制的政策, 对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与经济性管制不同, 各国对社会性管制不但没有
放松, 反而更加严格。社会性管制主要是指对企业经营所产生的各种外部不经济的管制, 如物流设施、网点空间布局、交通安全、环境污染、噪音与振动及能源消耗等方面的管制。例如, 禁止货运车辆超载行驶, 对违反者不仅要追究车辆拥有者与使用者的责任(主要是罚款), 也要追究司机的责任。另外, 对货运车辆的二氧化碳、氦氧化合物及粉尘排放量的限制标准也越来越严格。同时, 对货运车辆的安全性限制也日趋严格, 普遍强化了货运车辆的安全检查制度, 而且对违反驾驶时间、让司机疲劳驾驶的经营者给予刑事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