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工商管理研究的知识来源与结构_交通物流毕业论(2)

2013-06-02 01:01
导读: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理论文献的影响力分析表2 列出了被样本论文引用10 次以上的55 篇参考文献,其中论文34 篇、论着21 本。文献的被引次数最多为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理论文献的影响力分析表2 列出了被样本论文引用10 次以上的55 篇参考文献,其中论文34 篇、论着21 本。文献的被引次数最多为58 次,最少11 次,平均被引次数为20 次。文献的出版和发表年份最早为1912 年,最近为2004 年,列前10 名的文献均面世10 年以上,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知识积累的规律。55 篇参考文献中,国外学者撰写的共有44 篇,占80%,其中许多文献已经有中文译本;国内学者撰写的共有11 篇,仅占20%。可见,国内的工商管理学科仍处于学习、吸收和消化国外理论知识的发展阶段。
  被引次数排在前五名的文献当中,引用次数最多的是Jensen 和Meckling 于1976 年发表的论文Theory of firm:Managerial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该文综合应用产权理论和公司金融理论,在代理成本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了代理理论,是公司治理领域影响力最大的文献之一。波特(M. Porter)的《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分别排在第二和第五位, 它们是公认的战略管理经典名着。被引次数排在第三位的是Prahalad 和Hamel 的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Corporation,该文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阐释了企业如何培养核心竞争力的见解。科斯(R. Coase)的The Natureof the Firm排在第四位,它是现代企业理论的奠基之作。 (二)理论文献的知识结构分析对上述55 篇有较大影响力的参考文献的共引矩阵进行多维尺度分析(MDS),分析结果的Stress 值为0.02,D.A.F 值为0.97。根据拟合指标的标准值Stress 应该小于0.05[1],D.A.F 值应大于0.6[16],因此本文的拟合效果非常理想。知识结构如图1 所示。
  在知识结构图中,对整个学科发展具有广泛影响、与学科内各领域研究均有密切关系的文献,通常处于中心区域[5];同时,文献之间的距离越近,其理论联系则越密切[1]。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各文献在图1 中的位置和分布,归纳相应的理论知识集聚区域,并解释集聚内部和集聚之间的理论联系。处于中心区域、对国内工商管理研究有广泛影响的文献首推科斯(Coase)关于企业源于交易成本节省的开创性论述,它是现代企业研究的理论源泉。威廉姆森(Williamson)是科斯理论思想发展的主要贡献者,他从资产专用性的角度解释了企业的起源和性质,其成果也成为研究者引经据典的主要对象。处于中心区域的文献还包括青木昌彦(Aoki)运用进化博弈论进行的比较制度研究成果,它反映了新近的重要理论进展,是目前国内工商管理学界广泛关注的文献之一。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在知识结构图中的上侧,集聚的依然是企业理论方面的重要文献。Alchain and Demsetz 和Demsetz 认为,企业是人们之间交易产权的一种方式,表现为契约的集合(Nexus of Contracts),企业的生产在本质上是一种协作生产。张五常(Cheung)进一步指出,企业和市场都是契约关系,企业关系实际上是要素市场关系,外部产品市场和内部要素市场的分离主要是为了节省交易成本。这些论述均体现了古典产权学派的企业理论思想,是科斯基于交易成本的企业理论的深化和补充。企业组织与市场制度的异同,并详细探讨了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多种过度形态;他在1996 年发表的着作则在早期研究的基础上融合法学理论和组织理论,从更为微观的层次上讨论交易成本经济学在企业组织中的应用。迪屈奇尝试修正既有的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以解释公司的动态行为;青木昌彦等人在2003 年所着的《模块时代》一书,是对新经济条件下企业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探索。国内一些学者的论着和论文,也出现在这一区域之中。他们是周其仁、张维迎、杨瑞龙和杨其静、李维安、李海舰和聂辉华等,这些文献基于西方学者的理论思想进行了新的探索,并对中国企业的实践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解释。
  知识结构图中左侧集聚的是公司治理方面的文献。在这方面,最早的研究源于Berle and Means。他们认为,公司的管理者常常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非股东利益的最大化。Berle and Means 所关注的企业的契约性质和委托代理问题,最终推动了代理理论的萌芽和发展。Jensen and Mecklin 系统地研究了现代企业的代理关系, 认为企业的代理关系除了股东-经理人之间的冲突以外,还包括债权人-股东之间的冲突。这一观点丰富了代理理论的内容,成为研究企业代理关系的基石。Jensen and Ruback、Fama、Fama and Jensen 以及Jensen 也都属于代理理论方面的经典文献, 他们承接Jensen andMeckling 的研究思路,从自由现金流等不同角度讨论了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并提出了运用各种治理机制去化解利益冲突、减少代理成本的方法(如利用负债的治理机制、建立控制权市场等)。Myers and Majiluf 将企业的代理关系扩展到了股东(管理层)与潜在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提出了着名的优序融资理论。考虑到不同的融资结构对应着不同的治理结构,可以认为这一理论也属于公司治理方面的文献。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该区域的上述文献关注的仅仅是Jensen and Meckling 提出的两种主要代理关系,而没有注意到另一种形式的利益冲突掌握控制权的大股东为了谋取自身的利益, 往往转移企业资源而牺牲中小股东的利益, 即发生隧道行为(Tunnelling),它与投资者法律保护的程度密切相关。在这方面,Shleifer and Vishny、Laporta、Lopez 等人以及Johnson 等人横跨经济学和法学两大领域,对控股股东与其他股东之间的代理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认为,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应基于投资者法律保护与所有权结构这两个关键因素的良好结合, 这一研究结果极大地充实了现代公司治理理论的内容, 被称为LLSV体系。[17]Demsetz and Lehn、Morck 等人、McConnell and Servaes 以及Claessens 等人的实证研究方面的重要文献对治理结构和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国内学者的成果也出现在这一区域之中,包括孙永祥和黄祖辉、陈小悦和徐晓东以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的实证研究。
  知识结构图中右下侧集聚的是战略管理方面的经典文献。其中,20 世纪80 年代以前出版的三部着作与早期的战略管理理论发展有关。熊彼特(Schumpeter)认为:经济发展过程是企业家创新的动态过程,彭萝丝(Penrose)将这一思想应用于企业成长过程,她把企业家的创新服务和管理服务视为企业成长的源泉,由此形成的企业成长理论,为资源基础观(RBV)的出现和流行埋下伏笔。钱德勒(Chandler)论证了现代大型企业的成长历程,深刻揭示了管理变革的重大作用,其论述与彭萝丝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包含了注重企业因素分析的早期战略管理思想。
上一篇:深化物流管理及推进企业低成本竞争战略_交通物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