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研究的知识来源与结构_交通物流毕业论(3)
2013-06-02 01:01
导读:该区域80 年代之后面世的文献清晰地体现了战略管理领域的两个主流研究方向,即产业组织理论和资源基础观。波特的《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
该区域80 年代之后面世的文献清晰地体现了战略管理领域的两个主流研究方向,即产业组织理论和资源基础观。波特的《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的竞争优势》代表了产业组织理论对战略管理领域的贡献,它们基于结构行为绩效(SCP)的分析逻辑,形成了行业竞争的结构化分析方法,其中提出的五动力模型、竞争战略分类、价值链分析及钻石模型等,对战略管理理论和商业实践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Wernerfelt、Barney 和Peteraf 是资源基础观的代表作,它们承接彭萝丝的观点,将企业看作资源的集合体,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自身战略资源,并揭示了能够产生竞争优势的资源特征。该理论与侧重竞争环境分析的产业组织理论共同形成了现代战略管理研究的主流方向,甚至有后来居上之势。
Nonaka 认为,企业的知识资源是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其知识基础观(KBV)近年来发展迅速,是资源基础观的主要理论延伸之一。Nelson and Winter 提出的演化理论也是战略管理领域的重要理论分支,它提出了影响经济变迁的两个关键机制:动态演化的企业和自然选择的经济机制。Teece 等结合演化理论和资源基础观,提出了企业动态能力理论,与Prahaladand Hamel 提出的企业核心能力理论一道,将资源基础观拓展至企业能力领域。至于科特勒(Kotler)关于营销战略的论着,则可以看成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延伸。
知识结构图中右上角集聚了三篇华人企业和家族企业研究方面的重要文献,它们在同类研究中往往被同时引用。英国学者高伟定(Redding)撰写的《海外华人企业家的管理思想文化背景与风格》一书,是最早对华人企业家的管理方式进行系统分析的论着。储小平的《家族企业研究: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话题》是国内出现较早的家族企业研究论文,提出了将中国传统文化规则、现代市场经济规则与现代企业制度相结合,对中国式家族企业进行研究的观点。福山(Fukuyama)在《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一书中,详尽分析了美、英、法、德、意以及亚洲各国的文化传统及其经济活动特色,为跨文化企业研究尤其是华人企业研究和中国家族企业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背景描述。各理论集聚区域的相对位置和接壤关系,表明它们并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有着相应的知识联系:(1)溯自科斯的企业理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古典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现代产权理论等分支,它们是公司治理研究的理论基础[18];(2)企业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对战略管理研究一直产生着重要影响,被广泛用于解释企业重组、一体化、多元化、国际化乃至外包等多个方面[19];(3)华人企业和家族企业也是企业组织的一种存在形式,因而对其进行研究不可避免地需要运用企业理论和战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综合这三点,可以看出,处于图1 中心及上侧的文献(企业理论)实际上构成了国内工商管理研究的经济学基础,与各个分支领域的知识进展都有深刻的理论渊源。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从图1 看,华人及家族企业理论集聚区域远离公司治理理论集聚区域,换言之,两者之间的理论联系不多。这一事实表明国内学者大多秉持传统观点,即认为家族成员之间是利他主义的,因而家族企业的代理成本很低,以至于无需关注正式的治理机制。[20]然而正如新近的研究所指出的那样,利他主义使家族企业在处理内部冲突、纠正低效行为时面临特有的困难,可能产生高昂的代理成本,需要建立合适的治理机制加以解决。[21][22]因此,家族企业和公司治理两者之间有着丰富的理论联系,这是值得国内学者深入探索的研究领域。四、结论理论发展的知识基础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学术研究中所引用的文献来反映的。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学科领域已发表的论文所反复引用的文献代表了该学科最活跃的知识成分。[1] 本文挖掘2001-2006 年国内权威工商管理期刊论文的引文数据,采用文献计量法研究中较为先进的引用分析和共引分析,描述国内工商管理学科的知识结构图谱,揭示其理论知识结构,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结果。
首先,本文的分析显示了55 篇被研究学者经常引用的理论文献,它们大部分源自西方学者,是现阶段我国工商管理研究的知识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对整个学科领域有广泛影响的代表性文献是科斯对企业性质的着名论述、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经济理论和青木昌彦的比较制度研究。同时, 被引次数最多的是Jensen and Meckling、波特、Prahalad andHamel 等人的论文或论着,它们在公司治理和战略管理等分支学科领域有很强的理论影响力。
其次,从知识图谱的分析结果看,当前我国工商管理研究的主要知识来源集中在企业理论、公司治理、战略管理、华人企业与家族企业等相对独立但彼此关联的理论知识领域。有重大影响的理论分支包括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代理理论、进化博弈论、产业组织理论和资源基础观等。中国学者在介绍和应用西方理论、并且将其与中国企业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也逐渐崭露头角,主要体现在企业理论、公司治理和家族企业研究等领域。一批国内学者的论着成为各研究领域的重要文献。
我们的研究结果还反映了国内工商管理研究与国际同类研究的一些差异。首先,在被国内工商管理学者反复引用的文献中,以经济学为基础的经典论文和论着占了绝大多数,而溯自
社会学、
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重要文献则仍未引起国内学者的高度重视。这表明,在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方面,国内工商管理学科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努力。其次,当前我国工商管理研究学者主要关注企业理论、公司治理、战略管理、华人企业与家族企业等领域的重要文献。相比之下,国际同行非常重视的组织行为研究领域的文献则没有出现,说明国内工商管理学科的研究范围仍有待扩展。
总之,本文的分析结果有助于理解现阶段我国工商管理学科的知识来源和结构,对推进该学科在我国的理论研究和知识进展有一定的启示。我们希望国内工商管理研究能逐渐融入国际上的主流研究体系。在不断消化、吸收的过程中,基于中国企业实践的理论研究成果可望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成为当代工商管理学科的重要知识基础。
借鉴国际上同类研究的做法,也出于资源和时间的考虑,本文的研究样本选自国内学术界公认的三种权威工商管理期刊。虽然样本具有代表性,但毕竟没有收入其他工商管理期刊发表的论文及其引文,其全面性需进一步完善。再者,工商管理学科包含了诸多子学科领域,它们大多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囿于理论知识深度和广度的局限,本文作者对知识结构图谱的分析难免有偏颇之处,工商管理子学科理论知识之间联系还有待深入挖掘。 本文的分析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受研究方法的限制。引文分析的前提假设是作者通常引用对其研究较为重要的文献,但是作者引用文献的目的既有借鉴亦有批判,其实际引用意图难以区分,因此引文价值的界定有模糊之处。此外,在描绘知识结构图谱时,用于共引分析的文献数量通常有限制,因此分析结果很难避免主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