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合部交通规划探讨(2)
2013-08-27 01:45
导读:3 城乡结合部规划重点 城乡结合部交通规划的目的就是根据城市和乡村发展需要,在预测城市扩张速度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未来产生的交通需求
3 城乡结合部规划重点 城乡结合部交通规划的目的就是根据城市和乡村发展需要,在预测城市扩张速度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未来产生的交通需求,确定出城乡结合部处道路的数量、等级构成、布局形态、交叉及枢纽位置等,使交通更好地为城乡经济发展服务,同时对结合部甚至是城市的用地布局进行合理调整,引导城乡良性互动发展。根据目前城乡结合部处交通特性及存在的问题,可以确定规划重点包括:
3.1 合理规划道路布局,使道路设施的规模建设与高效利用相结合
城乡结合部特殊的区位决定了该地区交通的发展要同时依赖于城市和的发展,道路建设数量过少不能满足城市和农村间的过渡需要,过多势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有限的土地资源也不允许仅仅靠增加道路的建设数量来解决交通问题。因此,提高城乡结合部地区道路合理布局和有效利用极其重要。城乡结合部的交通规划必须纳入城市交通规划和对外交通总体规划中,并要满足近远期交通发展数量增加和质量提高的要求。规划出的道路走向、路网密度、线形标准、设计速度、能力等既与城市道路系统构成一个相互协调、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又要保证农村的低等级道路能够向其顺利过渡,此外,还要保证良好协调区域内部各种道路的结合分布,保证与商业区、港口、码头间的衔接畅通,使客货运输高效便捷、转运方便。
3.2 大力发展交通,加强公共交通的主导地位
近年来,土地的粗放型开发使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公共交通资源配置往往呈混乱状态,在时空分布上达不到及时、高效、通达的标准。因此,公共交通在城乡结合部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要使其真正成为缓解农村向城市过渡过程中交通压力的有利手段,则必须把公共交通的规划、建设、运营、各个环节统一部署,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深化公交优先政策,使公共交通在各种运输方式中居主导地位。其中,因地制宜解决其空间分布的可达性和时间分布的连续性最为重要,除加大建设力度,使其建设形成一定规模外,更重要的是要使其发展逐步形成体系化、网络化,将公交线网规划与道路网的新建与改造紧密结合起来,在主要干道上开辟公交专用线,以体现公交路权优先的原则,有效诱导交通量在时间和空间上向均衡方向发展,最终达到缓解交通压力的目的。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3.3 合理解决换乘问题,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城乡结合部的交通出行中很大一部分采用私人交通方式,这是造成路上车流过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这部分交通流直接进城必定会给城市交通带来更大的压力。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的今天,为人们创造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利用途径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因此,在城乡结合部的地铁站、公共汽车站周围建设驻车换乘站,有效地将高速公路、地面公交、城市轨道交通、汽车停车和商业布局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既节约了乘客的换乘时间,使私人交通和公共交通功能顺利衔接,也促进了物业的开发,有助于合理组织交通,提高交通安全性。
3.4 规划与管理并重,做到边建设边整治
交通出行是以人为中心、为人服务的行为,所以因地制宜搞好地区交通规划与“以人为本”对交通行为进行规范化管理并重的政策才是解决交通问题的根本策略。地区的交通规划与管理应充分体现公众参与和公平原则,充分考虑各利益团体的要求,规划之前广泛开展民意,最大程度地考虑民众所需,争取公众的支持。就目前我国城乡结合部的交通状况而言,可采取的具体措施主要有:
首先,健全现行法规体系,确定管理部门的职能权限。对不同性质的交通问题应有确定的部门依章处理,充分体现部门间的权责明确和执法的透明程度。
第二,将结合部的交通管理推向化、企业化、科学化,对从事为大众服务的客货运交通实体进行企业化改革,充分发挥企业间的竞争机制,提高服务水平。
第三,利用经济杠杆和手段,对鼓励的交通行为给予优先发展,政策扶助,对限制的交通行为从严、从重管理,引导交通结构向有利于区域发展的方向改进。
4 结语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城乡结合部的交通问题具有多样性、相关性的特点,且与国情和地区特点联系密切,其解决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能按照
的政策导向和区域特征采用相应的对策。在我国这样一个农村地区面积大、城市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城乡结合部地区的交通规划还处于薄弱环节。因此,我们必须因地制宜,以城市带动农村、农村服务城市的发展原则为主导,大力推进城乡结合部地区的交通发展,使其为城市和农村的联动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炜. 城市交通规划[M].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 付加锋, 宋玉祥, 马延吉, 潘丽丽. 城乡结合部交通优化机制及其规划设想[J]. 城市, 2002, (1).
[3] 付加锋, 宋玉祥. 城乡结合部的问题与对策[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2, (3).
[4] 赵同安.城乡结合部交通规划研究[D].
东南大学,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