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析城市交通拥堵的治理模式及其贡献与不足(2)

2013-09-03 01:04
导读:2.控制和引导小汽车的使用 随着我国的增长和小汽车拥有门槛的降低,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由于我国公交系统的低效率,原有使用电汽车的出行者,已有

  2.控制和引导小汽车的使用
  随着我国的增长和小汽车拥有门槛的降低,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由于我国公交系统的低效率,原有使用电汽车的出行者,已有相当一部分转用小汽车,致使占用道路网容量相当大的小汽车占据了目前市区道路网负荷能力的绝大部分,而小汽车仅承担了市区全部客运量的很小一部分,这造成了道路容量分配上的严重失衡,加重了拥堵。如果不有效控制和引导小汽车的使用,只会严重导致人们的出行需求无法满足。目前,主要手段或方法有:收费调节方式,如拥挤收费和停车收费;限制私家车的使用。有人认为限车举措不利于汽车业的发展,也不符合人们追求小康生活的要求。其实限制汽车使用与汽车业的发展并不冲突,只有道路顺畅,汽车拥有与使用才会有价值。此外,许多措施被用于有效使用汽车,如鼓励多人共乘汽车,限制单人乘车,相当于变相减少上路的汽车数量。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提高,在家办公的方式对于减少通勤出行量的贡献较大。总之各国都在努力寻找有效方法交通需求,缓解交通拥堵、实现顺畅交通。
  (三)制度完善模式
  以新制度的观点,制度是指用来规范人类行为的规则,其功能在于降低交易费用,一方面它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减少生活中的冲突和摩擦,以避免由此带来的效率损失;另一方面使人们对未来形成较合理的预期,降低不确定性。制度完善模式就是基于这样一种经济学观念,认为政府应提供最有效地利用道路设施的政策法规,强化市民的交通守法意识,由被迫减少违章行为到自觉减少违章行为,从而消除人为造成的交通拥堵及交通事故。该模式不仅包括立法等正式制度,还包括观念、习俗等非正式制度。以日本为例,人们上班时都会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私家车主要是用来节假日一家人出行用的。这种家庭用车理念也大大缓解城市交通的压力。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依据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我们知道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非正式制度是基础,正式制度的强制实施有利于非正式制度的变迁,二者的一致性将导致较低的交易,从而导致较高的经济绩效;反之亦然。发达国家常常制定严厉的法规,重罚违法违章者,反过来又提升人们的遵纪守法意识。在德国,一旦查出违规行为,将重罚驾车者,且对个人信用等级造成终身影响。经常违法和发生事故者不但难找工作,连购车的费率也比他人高很多,这也使驾车者将遵守交通规则提升为自觉意识。
  
  二、各模式的主要贡献与不足之处
  1.增加供给模式的主要贡献是,通过城市和交通的合理规划与管理,配备高新技术手段,高效利用有限的道路及土地资源,尽可能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不足之处:供给的慢变性无法完全满足需求的快变性,总会存在供需缺口;各种规划及技术投入需要资金保证,对供给的前瞻性、准确性的要求较高,一旦失误,后果严重;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协调配合,否则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2.需求管理模式的主要贡献是,通过诱导人们的出行方式来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矛盾,这种模式只是限制某种出行方式,并非限制出行。不足之处:规划不合理的城市,不能有效运用此模式引导人们的出行需求;高科技手段欠缺的国家或地区不能快捷便利地使用收费调节方式,相反落后的收费手段会造成新的拥堵;“富人开小车,穷人乘公交”的观念对此模式的推行有一定阻碍;建立完善的公交系统也要花费较大。
  3.制度完善模式的主要贡献是,通过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确保最有效地提供道路设施和资源,并使其得到有效利用,从强制性规范人们的行为到人们自觉自发地形成良好公德意识,为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不足之处:它是改善交通拥堵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无法单独发生作用。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对各模式的评价和选择,最终要以它们所起到的主要效果为基础,即看这类模式或不同的策略组合减少交通拥堵的效果,以及为之所付出的成本,还要考虑城市发展所处的阶段,配套设施可利用的情况。如果在城市发展初期就考虑到将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合理地结合,首要考虑增加供给模式,效果将事倍功半;如果城市发展较快,供给空间有限,考虑需求管理模式并辅以制度完善模式,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由于各模式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存在着将各模式或不同模式中的策略混合使用的趋势,人们看重的是最终的治理效果,而不是执拗于某一模式。日本在需求管理和制度完善应用较好的情况下,重点考虑增加供给中的智能交通技术的提高与改进;而英国目前则看重需求管理中的收费调节方式。
  
  三、
  增加供给模式、需求管理模式及制度完善模式在治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上具有不同的贡献,它们不是完全独立的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这几种模式是否能彻底解决交通顽疾,还在研究和探讨之中,但确实能对缓解交通拥堵起到积极作用。即便交通状况相对较好的发达国家大都市,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迁入的迅猛增长,新的问题也在层出不穷。作者认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需要跳出交通本身,在更广泛的领域寻求答案。
  
  参考文献:
  [1]陈新.城市交通网络布局与优化策略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2]杨曾宪.更新理念,破解城市交通难题[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46-49.
  [3]陆化普.基于TOD的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及其研究课题[J].中国科学基金,2005,(4):209-212.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4]樊颖玮.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J].物流科技,2006,(4):99-100.
  [5]王中亮.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对策思考——以上海为例[J].上海经济研究,2006,(4):76-81.
上一篇:基于民航业规制的演变探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