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车辆维修的分类及其主要性能要求(2)
2014-01-14 01:32
导读:2.2.1 制动距离 制动距离是指从驾驶员开始踏制动踏板起到制动停车为止,汽车驶过的距离。影响制动距离的因素很多,主要是制动系协调时间的长短、附
2.2.1 制动距离 制动距离是指从驾驶员开始踏制动踏板起到制动停车为止,汽车驶过的距离。影响制动距离的因素很多,主要是制动系协调时间的长短、附着力的大小、制动器最大制动力和制动开始时的车速。因此减小制动距离必须缩短制动系协调时间,增大制动器最大制动力和路面附着系数。
在高速形式的情况下,汽车具有较大的动能,制动的持续时间较长,是制动器升温较高,制动效能降低,从而增加制动非安全区长度。为此在行车时,应慎重使用制动器。根据交通流运行情况,有预见性地制动。严禁在流量较大,车间距相对较小的情况下,突然制动。虽然由于制动性能好而减速停车,但跟随车制动非安全区较大,也可能诱发多车追尾相撞的重大事故。
2.2.2 制动跑偏与侧滑 汽车在制动过程中,由于左右车轮制动力不等,车辆不能维持原来的行驶方向,造成自行向左或向右偏驶,甚至失去控制,极易造成交通事故。绝大部分的汽车跑偏都是因车轮制动器。装配调整不当引起的,为了杜绝或根除因跑偏而产生严重碰撞事故,必须对制动器进行严格的检测,发现不合标准及时修理或重新调整,以策行车安全。
制动侧滑只有通过改进汽车制动系统的结构设计才能彻底解决。目前装配的ABS防抱死制动系统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汽车制动力的大小与汽车制动距离有很大关系,左右车轮的制动力影响汽车制动性能。检验制动器的制动力需要使用专用的制动试验台。二般要求前、后轴左右轮制动力之差分别不大于该轴轴荷载的5%~8%为宜。
2.2.3 制动系协调时间 制动系协调时间是指踏下制动踏板至出现制动力所经过的时间与制动力增长时间之和,主要取决于汽车制动系统的结构和技术状况。为保证汽车的行驶安全,须尽量缩短制动系协调时间。
2.3 汽车的操纵性和稳定性 汽车能按驾驶员操纵方向行驶,抵抗力图改变行驶方向的外界干扰,维持一定的速度,不会造成驾驶员过度紧张和疲劳,保持稳定行驶,汽车的这种能力称为操纵稳定性。汽车的操纵稳定性与交通安全有直接的关系,操纵稳定性不好的汽车难于控制,严重时还可能发生侧滑或倾翻,而造成交通事故。因此,良好的操纵稳定性是行车安全的重要保证。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可用汽车稳态转向特性、汽车稳定极限以及驾驶员-汽车系统在紧急状态下操纵稳定性作为评价指标。
2.4 汽车行驶平顺性 汽车行驶平顺性的评价方法,通常是根据人体对振动的生理反应及对保持货物完整性的影响来制订的,并用振动的物理量,如频率、振幅、加速度、加速变化率等作为行驶平顺性的评价指标。
为了便于分析,需要对由多质量组成的汽车振动系统进行简化。在研究振动时,常将汽车由当量系统代替,即把汽车视为由彼此相联系的悬挂质量与非悬挂质量所组成。
汽车的悬挂质量由车身、车架及其上的总成所构成。悬挂质量由减振器和悬架弹簧与车轴、车轮相连。车轮、车轴构成非悬挂质量,车轮再经过具有一定弹性和阻尼的轮胎支承路面上。
总之,影响行驶平顺性的结构参数很多,且其关系错综复杂,必须对这些参数进行综合分析,以便正确选择参数,提高汽车行驶的平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