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生物课堂讨论-生物科学毕业

2013-04-27 18:40
导读:生物科学论文毕业论文,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生物课堂讨论-生物科学毕业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要    课堂讨论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在高中生物新课程
摘要    课堂讨论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在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理念和背景下,精心选择讨论话题,有效管理课堂讨论,这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开发学生创造潜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以不同内容的课堂讨论为例,介绍课堂讨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新课程   课堂讨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和深入,生物课堂的结构和组织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课堂讨论”这种教学方式时常被用于生物新课程教学中。
一、课堂讨论的内涵
 《现代汉语大词典》对“讨论”的定义是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马太·利普曼探讨了“交谈、对话和讨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所谓讨论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组成小组,互相分享、批判各自的想法,与另外两者相比,讨论过程要保持适度的严肃和嬉闹。”课堂讨论虽是发生在课堂情境之中,但同样持有讨论的内涵,即在既严肃又活泼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共同进行讨论和辩论。课堂讨论有三种基本类型:用以扩大和加深有关学科的理论知识而组织的系统的专题课堂讨论;就某门学科中个别主要问题或疑难问题而组织的课堂讨论;日常教学中采用的带有研究性的课堂讨论。其中第二类讨论在我们的教学中最为常见。课堂讨论的意义在于通过学生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在信息的多项传递过程中巩固已取得知识,或解决有争论的、学生难以直接理解的问题,有助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课堂讨论作为一种教学组织方式,必有其规律和理论基础,应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方法、控制手段和评价体系,使课堂教学能更加有趣有序有效,尽量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思辩、交流、表达的科学探究能力。我在这方面作了一定尝试,有效的课堂讨论的确能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ec.cN编辑)
二、课堂讨论的内容选择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是一个基本常识。在课堂讨论之前,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特点等合理地选择讨论的话题并提出要求,即课堂讨论内容的选择是有规律可循的。
(一)讨论话题的选择标准
 首先,讨论话题要有难度,独立学习或听老师讲解无法很快内化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是讨论的好话题,如果大多数学生能独立完成的问题一般就没必要讨论;其次是容易产生不同理解的内容,因为讨论题的答案不是简单现成的,不同观点的碰撞最能锻炼学生的思维;第三要有趣味,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但有不十分明了的问题,会让学生充满探究的乐趣。
 在人教版的生物新教材中就有许多已经明确要求讨论的内容,比如每一节的开始都有问题探讨栏目,根据内容提供了知识背景、图片和问题,在课文内也有思考、讨论和资料分析等栏目,可以为我们教师自己选择讨论话题提供良好的范式。当然,教师对这些已有的栏目要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和学生学习状况有选择地应用。有些话题由于信息不足不适合讨论,比如 “细胞多样性和统一性”这一节的问题探讨,学生大多不认识这四种细胞,后面的讨论无从说起;在蛋白质一节中问题讨论第三题问“为什么有些食品中要添加某些氨基酸?”,学生因不知道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关系而无法顺利完成讨论,这个问题可用来设置悬疑作课堂引入,等学完这一节后就根本没必要再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过不同方面的讨论话题,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举例如下。
(二)讨论话题实例分析
1.课题讨论在疑难概念学习中的应用
 在一些疑难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如果用讲述的方法,先呈现概念的文字表述,再逐字逐句地解释,是最差的办法。这是因为讲授法对学生构建知识的刺激强度不理想。我觉得在概念的教学过程中适当组织讨论,往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比如,在染色体组的概念教学中,我先在黑板上画出雌雄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图解后进行提问:“图中果蝇体细胞内有多少对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后的配子中有几条染色体?”然后让学生把这几条染色体用不同的颜色标记出来,接着告知这四条染色体可构成一个染色体组。当学生感到理解困难的时候,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试图用自己的语言给染色体组下定义,再把自己的定义和教材中的定义进行比较。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先对直观的图解有个初步的印象,这与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是一致的,并且能锻炼学生从具体图像中抽象出概念并组织语言描述的能力,在与同学的交流讨论中进行修正、完善、加深对疑难概念的理解。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2.课堂讨论在生理过程教学中的应用
 细胞分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过程,内容抽象,且信息量大,学生初次接触时识记、理解都较困难。此时,教师若能在适当时机组织讨论,比较相关生理过程间的区别和联系,容易使知识点在学生脑海中明朗、清晰。例如,多数教师在减数分裂的教学中,往往采用常规教法,即先讲授精子的形成,再学习卵细胞的形成,并采用多媒体课件或列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辅助,这种方法对培养学生自主获得、处理信息的能力不怎么有效。我的做法是:让同桌的两位同学,一人把书翻到哺乳动物精子形成过程图解,另一人翻到卵细胞形成过程图解,两人据图合作讨论出这两个过程的相同点和区别,教师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并板书。这种教学方法由于是通过学生自己的合作学习得到的结论,所以不但理解深刻而且不易遗忘。
3.课堂讨论在模型构建中的应用 
 模型构建是高中生物新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包括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和概念模型等。而课堂讨论对模型建立是极为有利的。下面以数学模型的建立举例说明。数学模型的建立是指从现有的数据资源,由具象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建立某一类生物学事实的数学公式,或画出坐标图的过程。数学模型的建立非常有利于解题和解释相关现象。但是数学模型较抽象,是教学中一大难题,用常规教学往往效果不佳,而采用讨论的方法,则可达到较好的效果。以下是适合数学模型建立的讨论话题: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数和DNA数量变化规律、DNA复制n次的数量规律、杂合子自交数代产生的纯合子比例规律(包括不去除隐性性状和逐代去除隐性性状两种类型)等;教材中还有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要求用解释模型来说明长颈鹿的进化也是讨论的好话题。 (转载自http://zw.NSEEC.cn科教作文网)
4.课堂讨论在解题分析中的应用
 在高三实验设计的专题训练和理科综合题训练中,经常会有一些难度较大的习题会让学生感到困惑,要学生顺利找到这些题目的解题思路并用简洁科学的语言表述出答案,是大多数学生觉得头痛的一件事,教师如果简单地采取先练后讲的传统套路讲解题目,其结果往往是:遇到难题学生不会做,教师讲后学生似乎懂了,但遇到相似的题目依旧束手无策。这种屡战屡败的的经历,会让学生对生物的表述题产生畏难情绪。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解题成功的喜悦,感觉是自己答出了这些题目,从而提高自信呢?我的做法是,先慢后快,先合作后独立的办法。比如,2006年全国卷I的31题第4小题的题目如下:
 现用两个杂交组合:灰色雌蝇×黄色雄蝇、黄色雌蝇×灰色雄蝇,只做一代杂交试验,每个杂交组合选用多对果蝇。推测两个杂交组合的子一代可能出现的性状,并以此为依据,对哪一种体色为显性性状,以及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这两个问题,做出相应的推断。(要求:只写出子一代的性状表现和相应推断的结论)
 在一个班的常规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学生不能独立完成该题的解答。因此,我在另一个班级里改变了方法,先与学生一起找出关键词,并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解题思路。很快有学生提出,先把可能的四种结论列出,再根据每一种结论反推出这两个杂交组合的子代性状表现。根据这个思路继续讨论,尝试给出答案,还是有许多答案是错误的,主要错在没有理解“选用多对果蝇”的真正含义,以至于认为每个杂交组合中的相同性状多个果蝇的基因型是相同的。此时,再将这一生成性问题作为讨论资源进行全班讨论,解决了这一问题后,再讨论语言的组织和表述。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方法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得到明显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明显增强,从而有效提高了学习生物的兴趣。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5.课堂讨论在开放性问题教学中的应用
 开放性问题一般是学生较感兴趣的,也是讨论最热烈的,学生的讨论结果往往五花八门,五彩缤纷,有些甚至是教师预先没有想到的。例如:害虫防治的方法、转基因技术的影响、环境污染和癌症发病率升高的关系等相关话题,由于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内容涉及面广,所以能够开阔学生思路,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从而达到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目的。
三、课堂讨论的组织管理
 课堂讨论在生物教学中虽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若组织不好往往会收到恰得其反的效果,而导致课堂杂乱无序。因此,有效组织课堂讨论是非常重要的。要使课堂讨论的组织管理有序,必须注意学生对讨论话题的兴趣和动机、教学管理和方法等问题,下面就这些问题举例说明。
(一)重视材料的选择和问题的设计
 每一个讨论话题的提出,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背景知识,不能让学生讨论一个对他们来说从未接触或是毫无感知的概念,否则学生没有思考的立足点,白白浪费时间。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很多教师在抛出讨论话题后,马上让学生讨论,于是课堂气氛即刻活跃起来,看似学生非常活跃,实质上学生是处于一种情绪兴奋状态,而非进入思维的兴奋。因此,教师在抛出讨论话题后,须配以精心设计的有引导性和指向作用的问题,为学生指明讨论的方向,提高课堂讨论的效率;提出问题后,也不要急于让学生开始讨论,而应先进行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看法,当思而不得其解处于“愤悱”状态时再与其他同学交流。这样,在有了先思考这个基础,就 能够有效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捕捉思维的闪光点,讨论交流时不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所以这个阶段,教师要正确引导讨论的兴趣和动机。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整理)
(二)合理选择讨论的形式
 课堂讨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小组讨论、集体讨论、辩论讨论、分析讨论等。可根据不同的讨论话题,选择合适的讨论形式。但不管采用哪种形式,都要精心设计、组织,才能充分发挥讨论的作用。其中小组讨论运用较多,一般的话题以2人一组的小组讨论为宜。对一些难度较大的话题可以4人一组或更多人,多人小组中可设立主持人和记录员,以提高讨论效率。对一些话题有两种相反意见并争执不下的可以重新组织辩论式讨论。
(三)重视教师的调控作用
 在学生讨论的时候,教师不能就站在讲台上观望,可以在教室里巡回走动,一方面要充分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了解是不是全体同学都积极参与,鼓励他们各抒己见,引导他们逐步深入到问题的实质,并就分歧的意见进行辩论,对于静坐无言的学生,通过鼓励激发其表达的欲望,想方设法调动其积极性,力求让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得到充分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集中讨论的热点和普遍疑惑的问题,关注课堂生成性的材料,以便在反馈时更有针对性,从而有效提高讨论效果。
 (四)采用合适的结果呈现方式
 轻结果重形式是课堂讨论的一个常见误区。教师如果只让少数同学的讨论结果在课堂上汇报展示,会让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受挫,并影响教学开放度。讨论结果呈现的方式有很多,如:小组派代表口头陈述观点、手工模型的展示、以某一小组为中心,其他组作补充修改等。结果呈现无需模式化,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扩大参与度,面向全体学生为宜。例如,在采用小组代表陈述观点的方法时,教师须在巡视的过程中注意各小组的不同意见,并从中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组来表述,再进行比较并归纳得出结论。例如,在学习生物必修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时,了解了生物膜的构成成分等知识后,可让学生在分组讨论后将模型示意图画出来,教师挑选出不相同的几组,利用幻灯等教具在全体同学前呈现,再进行分析比较。为了让更多的学生的讨论能有效进行,可以要求学生把讨论结果以书面形式记录并上交,然后由教师进行评价。值得深思的是,当学生的讨论结果不一致时,我们不能满足于得出唯一答案,即不要把学生的讨论引向教师所期望的统一结论,因为这样的做法往往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扼杀他们活跃的思维。学生讨论的结果可以在老师的预见范围内,也可以是学生的独特思路,从而生成一些不可预知的资源。当然处理好这些资源需要老师的教学机智。总之把学生的讨论结果作为教学资源,将随时生成的资源用于课堂教学,这会更有利于学生关心自己的观点怎样被评价。对有偏差的讨论结果,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希望通过进一步学习来解决。在一次公开课中,我曾组织学生讨论“地下溶洞中的盲鱼为什么没眼睛”,发现学生的答案大都认为鱼类在黑暗中长期不用眼而退化了,并将这种性状遗传给下一代。我说“你们怎么都是拉马克的门徒啊”,这引起了学生对生物进化理论的强烈兴趣,迫切希望了解进化论的发展。在接下去的教学过程中就能顺利利用学生对进化论的理解沿着拉马克进化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线索组织教学。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四、课堂讨论的效果与反思
 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达欲望,在讨论的过程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有助于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生物科学素质的培养,然而要使课堂讨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仅要求教师自身教学知识体系完善,更对教师的组织能力及课堂驾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勤思考、多学习、多实践的习惯,并逐步总结经验,反思问题所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学科素养,从而使课堂讨论切实有效的开展起来。值得深思的是,课堂讨论只是众多教学方法中的一种,虽有其优点,但也有其局限性,所以要在教学中正确合理地选择运用。
 
 参考文献
 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1版
    上一篇:微雕课堂   提高实效-生物科学毕业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