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阅读教学中学生“期待视野”的培养(1)(2)

2013-08-30 01:02
导读:2.审视标题,注意开篇 对一篇文章的标题或第一段的阅读是读者接触该文本的开始,也是读者开始形成相应“期待”,产生阅读兴趣的关键时刻。如我们在

  2.审视标题,注意开篇
  对一篇文章的标题或第一段的阅读是读者接触该文本的开始,也是读者开始形成相应“期待”,产生阅读兴趣的关键时刻。如我们在课堂上曾开展这样的试验:开始,学生只得到一张写有标题“世上最高的人”的字条,接着便进入了对正文内容的期待,如:此人的身高、姓名、国籍、年龄、职业、生存环境、长高原因等。经过讨论之后,我们让学生对第一段进行了阅读,学生们获知,这个世上最高的人有他苦闷的地方。于是,学生们又期待通过下文内容的阅读,搞懂此人为什么苦恼,苦恼什么,能不能解决他的苦恼等。所以在很多报刊或专业文章的阅读时,读者往往通过标题及开头的阅读,就能把握整个篇章的大概。但这一惯例却不适合文学作品的阅读,因为很多文学作品的标题或开篇都非常不确定(注:这里的不确定指有很多的空白点,可导致很多的可能性。),读者一般不能确定相应的具体场景,或读者对标题和开篇描述的内容存在不止一种期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期望在下文的阅读中能够打破先前的这种不确定性,建构起对作品内容的“期待视野”。《朗读者》这一标题同样允许我们有所期待:由于“朗读者”既不能视为一项职业,也不能当作一种爱好,所以,谁在朗读?给谁朗读?为什么要朗读等一系列问题在下文中的阐释我们都有期待。通过第一章的阅读,我们得知《朗读者》讲述的是一个15岁小男孩和一个中年妇女之间的故事,至此,三个问题中的前两个已得到明确的回复,还遗留一个问题。也正因为这个问题,我们又有了要继续阅读下去的期待。
  3.语言手段,语义手段
  通过语言手段和语义手段,也可以获得相关期待。一方面,副词、连词或短语会给我们一些启示。比如在一篇文章的阅读中碰到像“首先”、“第一”、“从一方面说”之类的词语,我们势必会期待在下文的阅读中找到相应的“其次”、“第二,第三”、“从另一方面说”等相应的表达。另一方面,指称手段,特别是后指称手段的运用也是进入期待的惯用手段。德国语言学家Dressler说过:“篇章后指称功能特别适用于唤起读者对新信息的好奇和期待”[4]。这也是为什么后指称手段在文学作品和报刊新闻中频频使用的原因。在小说《朗读者》中就运用了该手段。作者以“但是,我知道那个人就是她。她站在那儿,望着我,一切都晚了。”结束了第一章,但我们并不了解这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因为这一句话起着后指称作用,它所包含的语义内容通过后续阅读才可获知,所以这句话激发起我们继续阅读第二章的兴趣,也正是在第二章的阅读中我们才得知“一切都晚了”的含义:由于男主人公的一时犹豫错过了与女主人公的告别。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4.文章结尾,出其不意
  一般来说,文章的结尾往往代表信息、事件、故事等的结束,但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常会读到一些开放式的结尾。也就是说,虽有结尾,却无结局。读者对故事的进一步创作会产生自己的假设或想法。笔者认为,这种假设或想法也可以看作是对作者未明确给出结尾的一种期待。小说《朗读者》的结尾就可看作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尾。读者在完成该作品的阅读后,会产生诸如:汉娜为什么会自杀?男主人公或社会对此要负什么责任?该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它想诉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初中化学教材插图在教学中的运用
发展性教学评价在数学练习中的应用研究
上一篇:关于心理契约与薪酬管理关系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