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论建立知识经济基础,促进中国社会转型

2013-09-07 01:05
导读:毕业论文范文毕业论文,试论建立知识经济基础,促进中国社会转型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论文摘要:本文是作者对《中国与知识经济:把握21世


  论文摘要:本文是作者对《中国与知识经济:把握21世纪》(卡尔·达尔曼等著)的介绍与评论。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的具体情势和面临的挑战,指出21世纪中国现代化的任务是迅速知识化以及在中国建立知识社会的重要意义,并就如何建立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提出政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中国;知识经济;经济转型;现代化

  21世纪中国能否成功地从计划体制的工农业经济转型为知识经济,关系到中国能否顺利地实现第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由卡尔·达尔曼(CarlDahlman)领导的世界银行学院研究小组同中国政府和知名学者紧密合作,对此作了充分的研究,其成果《中国与知识经济:把握21世纪》的中英文版同时面世,实在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一、21世纪中国现代化的任务是迅速知识化

  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和人口不断现代性的长期的历史过程。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20世纪全球现代化的主题是工业化、城市化和服务业化。进入21世纪,现代化的主题则是知识化,即发展知识经济,建立知识社会,创造更高的生产率,实现人类更大的福利。对中国而言,现代化可能有两种选择:一是延续先行国家之路,先工业化再服务业化,进而知识化;另一种是并行促进三种社会转型,即同步推进向工业社会、服务业社会和知识社会的转型。
  中国究竟应当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由卡尔·达尔曼博士负责的世界银行工作小组提出了中国发展知识经济,在全社会实现知识化,从而直l接完成中国现代化的战略构想。这一研究是世界银行应中国政府之邀而做出的,其较早版本曾作为中国制定“十五计划”的参考资料提交中国政府。回头来看,报告中的很多思想在国家“十五计划”,和科技、教育以及高技术产业“十五发展专项规划”中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世界银行报告的价值关键在于:它立足于中国实际发展阶段,较为全面地分析了中国社会转型所面临的重大发展挑战;它运用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从全球视角提出中国发展知识经济,建立知识社会的重大发展方向。正是因为世界银行的专家能够从全球和国际比较的视角,在充分分析和研究中国的基础上提出战略框架,使得这份报告独具翘楚。

  二、中国发展面临的四大挑战

  在此特别就本报告的上述两个方面的特点作一些介绍和评论。报告首先分析了中国现阶段面临的四个挑战,这些挑战决定了中国必须是几个转型并行、相互交织,且要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些重大挑战包括:
  第一,失业的巨大压力和创造就业的重负。中国劳动力人口占世界总量的26%,决定了中国面临着持久的就业压力。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又加重了这个问题。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是“高增长高就业”,但20世纪90年代是“高增长低就业增长”,经济增长率和就业增长率分别为10.1%和1%,新增就业人员7241万人,仅相当于20世纪80年代吸收劳动力的1/3。与此同时,大部分劳动力还处于低技能的岗位和低生产率的部门,如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印度的75%,美国和法国的5%;制造部门劳动生产率也只有印度的92%,不足美国和法国的5%。经济增长的实质一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劳动力由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中国的农业劳动力是美国的100多倍,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提高农民收入必将排斥农业劳动力;中国的水泥产量是美国的5.7倍,电视机产量是美国的3.2倍,煤炭产量是美国的1.25倍,改造传统工业也将排斥低技能的工人。过去5年,国有工业和集体企业的就业岗位减少了1/3,约4600万人,其中制造业、商业、建筑业和采掘业占80%。因此,中国不仅就业压力重,而且劳动生产率低下,低劳动生产率下的就业比重过高,进一步的经济转型将进一步加大就业压力。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第二,保持增长的持续性。一般而言,只有较小的国家能在长时间保持高增长。过去35年中(1965—1999年间),只有博茨瓦纳、也门和新加坡的增长速度高于中国。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都呈现下降趋势,根据瑞士管理发展研究院《世界竞争力年鉴》的排名,中国由1998年的第21位下降到2001年的33位;而在《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的排名中,中国也由1998年的42位下降到2000年的44位。
上一篇:浅析卡尔·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