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二、劳动分工的不断分化和整合引发了社会职业结构的不断变化,从而加快了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教学内容的调整频率,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着人的职业发展与社会技术进步
1.新的劳动分工所孕育的适应知识性产业发展的新职业和新职位及其变化,决定了相关的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并依赖其存在和发展由于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不断产生和运用,使劳动分工不断分化和整合,新的职业和职位的出现达到了经常化的程度,职业劳动的场所也已经不再局限于一个固定的企业或地点,在“标准的企业职工”即企业聘用或雇佣的正式职工之外,“非标准的企业职工”如远距离工作、独立工作、钟点工作等非正式职工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与此直接联系的是,不同类别职位数量比例的变化也越来越频繁,一些职业的职位在经常性地增多,另一些职业的职位在迅速减少。未来的职业形态还将打破原来的专业界限,使职业的名称更加模糊化,而且“每个人一生中或许将涉足三个迥异的专业领域”。由于职位将成为最紧缺的社会资源,一个人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才能占据或者创造某一个职位,而且必须不断更新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才能维持继续占据这个职位的优势和竞争力。人们能否适应这种趋势,从事新职业和新职位212作的劳动者能否不断保持良好的适应性和竞争性,决定着并取决于相应的职业教育结构和质量,要求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和质量标准及时做出反映并进行调整。
2.劳动者预期知识与能力结构的不断变化,促使职业教育加快了教学内容的改革进程。由于工业化时期劳动垂直分工的弱化和模糊,“蓝领”和“白领”的阶层界限在减弱,同时越来越多的体力劳动者的体力消耗在降低,相应地其脑力劳动的消耗在增加,因而出现了体力劳动脑力化的趋势,劳动者在劳动中主要依赖专业智能而非体力完成工作任务。为了增强这类劳动者的专业智能和职业迁移能力,使他们的就业具有更大的弹性和空间,职业教育就必须在以职业群或职位群设置专业的基础上不断进行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构建综合化的课程结构,实现由原来的单一岗位技能训练向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转变。同时,要积极实行产教结合或产学研结合,通过深化教学组织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教学内容与生产服务的实践过程密切结合起来,使学生深刻体验和感受到职业教育的意义。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