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一个“更好”的理论当然更加具有“科学性”,但是“科学性”在不断趋向“更好”的过程中被相对化了的,原来认为的纯粹客观绝对的知识观念被取消了。
随后,库恩的范式理论的提出,引起了科学哲学的一场大革命。但所谓的科学“范式转换”,已不再是科学与客观经验事实之间的关系,而是“科学共同体”知识信念的新旧更替。科学知识的“实证性”更加没有立足之地了。
从另一方面,即知识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实际上从来没有哪个名家名派认为知识只能是“实证的”,所以必须用实证主义的方法来研究知识社会学。
知识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斯·舍勒(MaxSchdes,1874-1928)在他的著名的知识社会学(也是最早的一本)著作《知识的诸形式与社会》中,“实证知识”仅仅只是他所考察的“知识诸种形式”中的一种。他所考察的知识类型有:“(1)作为宗教知识,形而上学知识,自然知识还有历史知识的未曾分化的初步形式的神话和传奇;(2)隐含在(与习得的、富有诗意的或者技术性的语言形成对照的日常语言之中的知识……);(3)以其各种各样的固定层次——从虔诚的、充满感情的、含糊不清的直观,一直到神职人员的教会之诸固定不变的教义——表现出来的宗教知识;(4)神秘知识的各种基本形式;(5)哲学——形而上学的知识;(6)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实证知识以及人文学科;(7)技术方面的知识”(马克斯-舍勒,2000年)。显然,在舍勒那里,所谓的知识社会学是探究和分析所有这七种类型的知识与社会的关系,而并非仅仅实证知识与社会的关系。在舍勒看来,每种知识类型都具有特定的社会心理和精神的根源,同时每种类型的知识又内涵着各不相同的领导者的理想类型,并且,在人们获得和保持各不相同的知识过程中会演化出各不相同的社会基本形式,对社会不同的阶级、职业产生不同的功能。所以,知识社会学是以各种不同的知识类型探究知识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知识化双向运动过程中所导致的互为根源的相互影响,仅有实证知识是不够的。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