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二、扶持文艺刊物。为了给大家提供一个发表作品和沟通消息的阵地和平台,老舍经过与文协同仁商议,决定出版文协会报《抗战文艺》。《抗战文艺》于1938年5月4日创刊—新文艺的生日变成了民族革命抵御侵略的生日,〔周初为三日刊,但因“不能适应抗战期间的文艺活动”以及人手短缺等故,从第一卷第五期开始改为周刊。《抗战文艺》出版到17期时,因武汉岌岌可危,故文协将其迁往重庆,后于10月巧日在重庆复刊。同时武汉的留守人员也出版《抗战文艺》,但名称改为《战地特刊》,一共出版了五期,“特刊最大部分都是送到前方去的,很受前线将士的欢迎”。1939年3月27日,是文协一周年纪念日,抗战文艺于此时改成了半月刊,后来又变成了月刊。在《抗战文艺》的生命历程中,曾经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诸如经费奇缺、人员匾乏以及印刷困难等等,但在老舍及其同仁的坚持下,《抗战文艺》始终屹立不倒—自1938年5月4日“在汉口创刊,直到1946年5月4日在重庆终刊,共出版73期,贯穿抗日战争始终,并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培育《抗战文艺》的同时,老舍也对其他文艺刊物倾注了大量热情。1937年12月,在冯玉祥支持下《抗战画刊》创刊,赵望云主编,老舍是特约撰稿人之一。1938年1月1日,冯玉祥又出资创办通俗文艺刊物《抗到底》,老舍与老向、何容担任主编。1938年3月15日,赵清阁主编的《弹花》文艺月刊创刊,老舍是主要撰稿人之一。此外,诸如《自由中国》、《文艺月刊》、《抗战教育》、《大公报》等报刊上也经常见到老舍的名字。可以这样说,如果缺少了老舍这支“巨笔”,那么蓬蓬勃勃发展的抗战文艺就会失色很多。
三、笔耕不辍。后文详叙,此处不赘。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