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文化相对主义在当前的诸种面相及其批判

2014-06-02 01:11
导读:毕业论文范文毕业论文,文化相对主义在当前的诸种面相及其批判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回顾中国学术史,文

回顾中国学术史,文化相对主义像一个幽灵,隐现于中国学术从传统到现代转型的艰难历程之中,近些年来文化相对主义思潮又重新在中国学界活跃起来。

文化相对主义的文化观是一种自足论的文化观,它对文化的相对性、特殊性、多元性的坚持正是建立在此种文化观的基础之上的。

就其价值论的出发点而言,文化相对主义是一种文化决定论的价值多元论,在这种决定论下,人不过是文化这一自行运转的庞大机械装置的“齿轮与螺丝钉”而已。

文化相对主义①,是一种以强调文化的认知差异性与文化间的价值不可比性为核心的理论主张。它兴起于19世纪末的西方人类学界,此后迅速扩展到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回顾中国学术史,文化相对主义也像一个幽灵,隐现于中国学术从传统到现代转型的艰难历程之中。尽管很少有论者直接打出“文化相对主义”的旗号,但从“中体西用论”到“本位文化论”,从“国粹派”到“新儒家”,背后总能隐约见到“文化相对主义”摇曳晃动的魅影。近些年来文化相对主义思潮又重新在中国学界活跃起来。在我看来,这一现象或许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最为引人注目的文化与学术事件之一。更有意味的是,此次文化相对主义思潮对其自身构成的展现几乎是全方位的:从理论预设到现实判断,从价值观念到应用策略,都一一得以展示—而正是在此种展示之中,文化相对主义存在着的理论困难与思想缺陷也都暴露无遗。

文化相对主义本身的理论内涵并不复杂,但在当代不同的语境之中,却常常与诸如历史决定论、激进民族主义、文化保守主义之类的理论和价值言述纠结在一起,往往呈现出种种不同的面相。兹择其要者列举如下:

其一,“不可通约”论。执此论者认为,中西文化乃自成系统的文化,是自成一体的文化样式。它们各自于前全球化时代以相互隔绝的形式发展起来。因此它们之间的差别是本源性的,故而也就是不可通约的。

其二,“东亚价值”论。论者把“东亚价值”(也被称作“亚洲价值”)看作是与西方欧美的价值标准与观念相对应乃至对立的一种价值观念体系,特指存在于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和地区的以“社会第一,个人第二”为核心的价值观—因此也就不能用西方的以普遍人权为核心的价值观来衡量现代东亚国家与地区。

其三,“失语症”论。此处的“失语”并不是说不能讲话了,而是说中国现当代文化与学术没有自己的一套表达、交流、解读的理论、方法与规则。究其原因就在于“西学”的人侵,它与“国学”不可通约,从而导致了中国自己的文化与学术传统的断裂,使中国陷人了严重的“文化病态”之中,世界上完全没有了中国文化自己的声音了。

其四,“中华性”论。这种理论的出发点在于认为作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基本话语范型的“现代性”知识框架在90年代已经不可逆转地衰落了,而其原因就在于“现代性”转型实质上是一个“他者化”的过程。所以,必须在“现代性”之外设立一种能与之对抗的“中华性”,以之为中国学术的未来范型。这意味着不再将“现代转型”作为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未尽使命,而是“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以突出中华性的方式来为人类性服务”。,让中国“在一个多样化和多元化时代成为多中心的一个中心”。。

其五,“人文社会科学本土化”论。此处的“本土化”之“化”有两种意思:一为“回归”,一为“整合”。前者意指当代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应该回归到中国自己特有的“本土性”的文化和学术传统—实际上就是“五四”以前的经学传统—中去。后者则要用中国自己的“本土文化”来整合来自西方的种种人文社科知识,以实现建立一个既不失“本土特质”,又能“融古今中外于一炉”的学术话语系统的雄,L,} o

其六,“中国的现代性”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现代性”源于欧洲独特的历史文化语境,是“基督教一清教伦理一理性主义”这一西方特有的文化传统的产物。因此,相对于“西方的现代性”,还应该有一种“中国的现代性”;相应于“西方的现代性”与理性主义的内在关联,我们“必须在‘理性化’这一范畴之外寻找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现代同一性”③。

上一篇:浅析文化批判视阈内的媒介文化范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