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管理体制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1)

2014-06-19 01:27
导读:毕业论文范文毕业论文,论管理体制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1)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标志,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标志,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也是推动现代社会前进和发展的主要动力,而城市管理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龙头,是城市正常运转的发动机。加强城市管理,管理体制是关键,因为体制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城市管理体制是否科学,关系到城市管理的效率和功能的发挥。先进的城市管理体制能促进城市的进步;反之,将阻碍和滞缓城市的发展。本文对“两级政府(市、区)、三级管理(市、区、街)、四级网络(市、区、街、居)”城市管理体制在计划经济时期和市场经济时期的地位差异作些分析和比较,以增加大家对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市管理体制重要性的认识。  一、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行政管理系统  (一)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城市政府管理模式的选择——“经济主导型”  笔者认为,城市政府管理模式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经济主导型”模式和“社会主导型”模式。“经济主导型”的最显著特征是:城市政府的工作重点偏重于经济,其管理方式是直接控制和管理微观经济活动,其主要手段是依靠行政机构和行政计划、指令来指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社会主导型”模式的最明显特征是:城市政府的工作重心偏重于社会,即为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物质条件;城市政府一般不直接管理经济组织的微观活动,而主要通过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并辅之一些必要的行政手段,从宏观上调控市场运行及经济活动。简单地说,两种城市管理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偏重经济,一个偏重社会。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经济主导型”模式成为我国城市政府的首选,其根本原因是计划经济下的政府职能所决定的。那么,其职能主要是什么呢?简言之,就是直接组织和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因为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学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要求国家行使直接组织社会经济活动的职能,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城市政府作为国家经济管理的一个中观层次,直接调控和管理企业的产供销和人财物活动就自然而然成为城市两级政府的主要工作,并被看作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职能的体现。于是,城市政府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千万个企业的物资供应、资金供应、人员配备、产品生产和销售之中。“经济主导型”的城市管理模式在建立我国城市经济基础、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化和城市的发展,该模式逐步暴露其弊端:  1.政企合一成为必然。城市政府的经济调控功能及国有资产的管理功能与企业的微观经营管理活动难免混为一体。企业根据经济主管部门分配的计划、指标和指令进行生产经营,政府控制和调配企业的人财物,也给予企业一定的行政管理权限。这导致机构重叠、政出多门、互相扯皮、官僚主义等严重问题的出现。城市政府为了实现对成千上万个工商企业的直接行政性管理,不得不设置庞大、臃肿的管理机构;而庞大、臃肿的管理机构又造成职责不清、权限不清,“踢皮球”、扯皮现象出现,企业也疲于应付行政部门的指令。  2.城市政府主要依据上级政府下达的计划、指令来行使城市管理职能,而不是依照城市的发展规律和自然、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和特点。考核评价一级城市政府政绩的首要标准是国家各项经济计划和指标的完成实现情况,这必然会促使城市政府把完成上面下达的计划任务和各项指令作为主要职责,不去考虑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等诸多方面的协调发展,而必然要片面地追求城市工农业产值和经济规模,搞重复建设,造成生产经营投资的极大浪费,造成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少。其结果是,我国各大中城市普遍存在着交通紧张、能源短缺、住房拥挤、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同时这些问题又反过来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因而也就不可能实现对城市建设和发展进行有效、科学的管理,当然也就很难实现城市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协调。  (二)计划经济条件下城市政府管理的主要形式及其方式  其实“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行政管理系统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建立的,但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并没有充分发挥这种管理系统的效能。究其原因是什么呢?是笔者前面论述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选择的行政管理方式所决定的,归根到底是计划经济体制决定的。城市管理体制是建立在经济体制基础上的,必须与经济体制和政府职能相适应,有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就有什么样的城市管理体制。与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权、条块分治、以条为主、建管合一的城市管理体制。在这一体制中,“条”(即各级政府的职能部门)占有主要地位,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块”是次要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各级政府为了保证国家计划和指令的落实,为了实现对工商企业的直接行政性管理,必然要强化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特别是经济主管部门的作用。  但是城区政府是不完整的一级政权。尽管具有城市基层政权组织的阶级统治职能、社会管理职能、社会服务职能、社会平衡职能,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决定,只能从事微观经济。因为城区里的企事业单位处于条块分割状态,它们分别隶属于中央和地方,隶属于各级政府的经济主管部门。并且这些企事业单位都有行政级别,一些稍大的企事业的行政级别还高于城区政府。以南京市鼓楼区为例,该区驻区单位约400家,其中地市级单位约200多家,城区政府根本无法对这些企事业单位实施管理。城区政府如果要行使一定的管理职能,必须与这些企事业单位协商。能否履行,取决于城区政府与这些企事业单位感情的好坏。这本属于统一整体的“块”格局被人为地打破,使城市“两级政府”管理权限受到一定的制约。同时,条块分治、条块分割造成城区内一些经济科技实力强、资源优势明显的企事业单位无法为城区建设服务,实现城区资源共享,造成资源浪费,制约城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如鼓楼区有高等院校24所,科研院所数十家,这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高科技人才荟萃,科研成果累累,这本是该区最有价值和潜力的资源,但由于体制制约,难以为该区的发展所利用。  此外,城区政府行使城市基层政权职能时,也同时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不是面向全社会、面向全社区,而是局限于自身体制下的街道、居委会。由于政府给予企事业单位一定的行政和社会管理职能,企事业单位形成“小社会”格局和“单位体制”,也就形成了城市管理的基本单元和细胞。本来隶属关系不同的企事业单位本应集中精力搞好生产经营和发展,由于城区政府忙于组织直属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特别是经济指标下到街道办事处、居委会以后,街道、居委会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创收,抓经济效益、抓低层次的生产经营。同时,由于大企事业单位创造的利润只上交给经济主管部门的所属政府,而城区政府沾不上边,以致城区政府也不愿为其生产、生活提供健全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这些企事业单位只好自行解决,从食堂、澡堂、影剧院到幼儿园、中小学校、医院等一应俱全,从职工的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服务到底,造成了严重的“企业办社会”现象,且每个企事业单位职能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基本上集中于所在单位,对“块”的观念和参与意识比较淡薄。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大学排名
美国公共土地管理经验及其借鉴意义
上一篇:论政府质量管理目标模式的转变(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