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论文关键词:沛县武术 文化信息 系统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沛县武术既有北方拳种的大开大合,又具有南方拳种的短小精悍,如以刚为主的大洪拳、少林拳,以柔为主的陈式太极拳、西阳掌。可以说,文化的多元性和通融性造就了拳种丰富、门派众多的沛县武术,其文化信息系统涵盖了沛县武术的方方面面,主要包含着物质文化形态和非物质文化形态。
一、沛县武术发展概况
江苏省“全国武术之乡”—沛县(评比于1992年),位于江苏省西北端,全境南北长约6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总面积1576.5平方公里,全境辖巧个镇。沛县历史悠久,秦置县制,古称沛泽、沛国、沛邑、小沛等。沛县作为徐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势险要,自古就有内地门户之称,为兵家所必争之地,冷兵器时代连绵的战火,使得生活在该地的居民们,常常会有生命的威胁。生存的需要,先民们不得不习武以自保,据《沛县志》译本记载:“自战乱以来,民喜佩剑以自卫,一旦与贼相遇,奋不顾身”。
沛县武术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相传在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同乡将领周勃、王陵、樊啥等人,常在沛县城北的周村一带打拳舞剑,练就了一身好武艺。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刘邦等人揭竿而起,在三年亡秦战争和五年楚汉战争中,这帮武林高手为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从此以后,民风古朴的沛县人,崇尚武德,练武风尚世代相传,经久不衰。据乾隆《沛县志》卷一记载:元、虞集《沛县李尉美政记》曰:“沛以勇武为俗。”又据《沛县志》译本记载:“自战乱以来,民喜佩剑以自卫,一旦与贼相遇,奋不顾身”。
沛县武术自明清以来,形成了12大门派,它们是武当大洪拳、刘派梅花拳、形意八卦、孙氏太极、梁派少林、三晃膀大洪拳等等。在民间还有气功、跑马、射箭、耍刀、举石等强身健体的武术活动。这些武术门派套路不同,各为一体,都有各自独特的风格。为了切磋技艺,这些拳派经常举行武术比赛。如“1923年,在沛县举行的比武大会,历时7天,观众达15万人次,周围各省几百名武林高手参加表演。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沛县武术这一民族瑰宝,热情关心各门派的著名拳师。梅花拳师李振亭被选为县人大代表,聘为全县的武术教练。县政府还专门组织力量,搜集编印了各路门派的拳谱,挖掘整理了国内独有的稀有兵器20多种。从1971年开始,沛县就成立了武术班和武术协会,全县几户每个乡镇都成立了武术分会,兴建了县武术馆,开设了599处教武场,出现了乡乡有拳社,村村有武场的局面。经常参加武术活动的有十二万人。
沛县人民把武术活动作为精神生活的一种追求和寄托。广大武术爱好者利用厂区、田头、场院积极开展小型多样的武术活动。清早、傍晚,房前屋后习武者随处可见。逢年过节,乡与乡、村与村之间举行武术比赛已形成制度。一年一度的武术“精英杯”大赛是沛县武术活动的大检阅。然而,进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受经济浪潮的冲击,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当年在田间村头习武的青年全无踪影。但武术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教授的内容大多是国家规定的自选套路及散打竞技体育项目,传统武术难觅踪迹。
二、沛县武术文化遗迹
在沛县这块土地上祖先创造了辉煌的早期文明,留下了大量的文物遗迹,为我们研究沛县武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这些资料包括武术器械、武术典籍、画像和一些遗留下来的练功遗址。这些具有历史、艺术价值和参考价值的文物,不仅反映了沛县武术文化的源远流长,而且也表现出古代不同时期沛县武术的发展风貌。
徐州地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沛县自古便盛行尚武之风。据《沛县志》记载:“沛人尚武力,挟意气”,“民喜佩剑以自卫”,上自皇帝,下至庶民,无不佩剑。"1977年5月,在栖山石塘南侧地下9米处发现汉墓座,石棺内出土铁剑两把,画像上刻有对枪舞剑及杂技、武术表演场面,还有许多佩剑扶弓之势,栩栩如生。这些画像反映出当时武术已经出现了表演和对练套路,而且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表明由于武术社会效用的多样化,武术的结构形态由单纯实用性为核心的对抗性武术分化出以娱乐、健身为主要特征的表演性武术的多向发展,充分体现了沛县人民尚武之风的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