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三、教学行为转变的问题——警惕两种状况:一是故步自封。二是形式主义
反思三年多的课程改革,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更新应该说是很显著的。经过通识培训、《课标》解读,大多数语文教师能接受并理解新课程的要义。但是,从转变理念到转变行为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更新教学理念固然重要,转变教学行为更重要。对于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仅有新的理念是远远不够的,他们最需要的是如何把新理念转化为新行为。较之于理论宣讲,他们亟需教学实践的示范。如果把眼光投向课堂,投向广大地区,我们所看到的语文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老调子、老样子。这不是耸人听闻,也不是给课改抹黑,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一样的字词句篇,一样的语法修辞,一样的中心思想,一样的写作特点,一样的老师“讲深讲透”,一样的学生昏昏欲睡。所谓的“平等对话”,无异于以往的一问一答;所谓的“启发式”,成了老师预设答案诱导;所谓的“整体感知”,就是一遍一遍的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许多教师被实验教材里的那么多的新篇目搅得团团转,哪里还有精力在更新教学行为上下功夫?一些热心教改的语文教师在形式的改变上颇费心思,搞一些“花拳绣腿”,必要时拿来表演给人看,并没有多少实际的效果。多媒体演示,课本剧表演,辨论会,抢答题……热闹过后,收获几何?一节《斑羚飞渡》,几个学生分别扮演小斑羚、老斑羚、猎人和警察,在课堂上你追我赶,又哭又喊,课是上“活”了,该解决的问题却一个也没解决。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该有质的变革,教师的角色定位应该有质的转换,这一切都应表现在教学行为的转变上;既不能守旧不变,也不能搭花架子,玩虚的。
四、学习方式变革的问题——科学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终身受益
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我们的目标是要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真正变为对母语从认知到掌握、同时接受祖国文化熏陶滋养的过程,变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求知的过程,变为心灵逐渐完善、升华的过程;要促使学生按照积累、感悟、实践、创新的基本规律,进行个性化的语文学习。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太看重知识而忽视实践,太看重训练而忽视熏陶,太看重死记硬背而忽视灵活运用,太看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太看重“接受”而忽视“创新”……可惜的是。这种状况目前并没有多大改变。自主学习因兴趣不高而难以开展,小组讨论成了合作学习的唯一形式,探究学习局限在很肤浅的层面上。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有损于语文学习本身,更糟糕的是会阻碍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语文教师应积极摸索《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落实的方法和途径,把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转变教学行为的核心任务来对待。知识是无限的,教师的责任是培养学生发现和创造知识的能力。这就是“鱼”和“渔”、“面包”和“猎枪”的关系。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