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论文关键词:语文 课程改革 转变
论文摘要:本文遵循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并结合实践,从语文学科性质、语文实践活动、语文素养培养、学习方式改革、三维评价等五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对我们语文学科的教研、实践探索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融人到课改实践中,从实践中总结新形势下的教学经验,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应该是教师迫切需要关注的。根据语文课程改革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起:
(一)语文的学科性质走工共性和人文性的坑一
语文的工具性是着眼于它的形式,讲语文的人文性则是侧重于它的内容,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本身是统一的。我们既不能用语文的工具性否定它的人文性,也不能以它的人文性否定其工具性。只有坚持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能有效地识别和防止语文教育中存在的以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的弊端。
(二)语文教学要淡化“语文知识”和机械训练,突出言语实践活动
过去,语文教学过于强调学科知识体系,逐渐形成了以“语文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而所谓“语文知识”又大多停留于语法、修辞等代表的知识层面。以学科为体系、知识为中心,必然会追求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并导致对知识的烦琐分析和机械的训练,实践证明这容易使语文教学发生异化。以知识为中心,教师只需传授,学生则从根本上丧失了成为教育主体的可能。因为这种教学只重视知识的本体价值而忽视了知识的工具价值;只承认知识的重要而轻视或完全忽视经验和体验的重要;只重视掌握知识的结果而轻视掌握知识的过程。
语文教学不是不要知识的教学,语法知识、修辞知识只是语法学、修辞学的基础知识,但并不必然构成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所以教师应该从言语技能培养的角度,或者说从语言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语文课程的基础知识。对于实践性和人文性都很强的语文课程来说,实践和体验无疑是更重要的。而且即使是真正的基础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也全在于应用,用知识去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叶圣陶先生主张“要让学生把知识化为自己的血肉,在生活中能随时运用”。因此,学习知识,语文与其他学科有很大的不同。比如物理、化学,学知识本身就是目的,而学习语文知识的目的却在能力和素养,语文知识本身是为语文能力和语言素养服务的。从实际工作方面来说,淡化语文知识,也有利于促使教师和学生把注意力放在语文能力上。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形式上看,新课程的确淡化了训练,但从它强调“基本训练”和“科学训练”来看,新课程淡化的只是充斥于语文教学中的机械训练和重复训练。倡导“基本训练”和“科学训练”,预示着今后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将一改旧套,形成一种崭新的格局。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而人的语言的发展是人的一切发展的基础,因此毫无疑问,新课程必将把发展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置于中心的地位。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