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一个概念的含义,要分清不同学者的不同所指,否则只能是不停地混战。“价值”实际是个多义词。讨论价值的含义,只能说我说的“价值”指什么,不能说“应是指”什么或“认为指”什么,不能依据自己的价值定义批评别人的价值理论。正像均衡价格价值论逐渐放弃价值论的提法一样,主观效用价值论叫财富效用论、客观效用论叫财富生产论也许更合适。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们研究客观世界时,要对事物的属性、状况、过程、本质等用词汇表达出来。而反对劳动价值论的人们却从词汇出发,争论价值一词应当指什么。商品有两个基本属性—效用和交换力,交换力一方面有外在的价格表现,另一方面又有内在的最终基础,不同的学派分别把自己重视的属性当作“价值”,认识怎能统一呢?
二、价值由什么形成—价格决定因素不同层次的取舍
非劳动价值论的的商品价值论之所以把自己重视的商品属性当作“价值”,是因为他们不能正视劳动是生产商品的最根本基础。
马克思在提出交换价值的共同的东西是人类劳动凝结的时候说,商品交换关系的明显特点,正在于抽去商品的使用价值,如果把使用价值撤开,商品就只剩下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反对劳动价值论的人指责马克思为什么撇开使用价值,因为抽象使用价值也是可以比较的。事实上,我们无法说清一平米房子比一吨玉米的使用价值大多少,劳动的比较则是一目了然的。有人说,价格是使用价值的指数,但价格根本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价格要由供给总量和需求总量来决定,并最终要和劳动量相适应。
然而间题的关键并不在这里。马克思在提出人类劳动的凝结就是价值的时候关于撇开使用价值的叙述,只是对劳动形成价值的观点做了形式上和逻辑上的说明,并不是实质性证明。马克思对这一问题则是另有说明的。《资本论》第一章在讲述劳动形成价值的结论时,作了一个注。这个注写道:“为了证明‘只有劳动才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能用来估计和比较各种商品价值的最后和现实的唯一尺度夕,亚·斯密把这种耗费又仅仅理解为牺牲安宁、自由和幸福,而不是把它看作正常的生命活动。亚,斯密的那位匿名的前辈的说法要恰当得多。他说,‘某人制造这种必需品用了一个星期……,而拿另一物与他交换的人要确切地估计出什么是真正的等值物,最好计算出什么东西会花费自己同样多的labour[劳动]和时间。这实际上就是说: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在一物上用去的劳动,同另一个人在同样的时间内在另一物上用去的劳动相交换。这段话告诉我们,第一,劳动之所以是商品交换的最后的唯一尺度,原因在于人类获得商品付出的代价是“耗费”的人的“生命活动”。耗费生命活动不能“仅仅”理解为牺牲安宁、自由和幸福,以及斯密说的“辛苦和麻烦”;正常的生命活动就是生产商品的最终代价。第二,劳动之所以是商品交换的现实的唯一尺度,是因为等值物交换实质是等量时间的劳动相交换;由于生命活动要由时间来度量,所以劳动时间是价值量的尺度。
马克思还这样讲过:“即使我的书中根本没有论‘价值夕的这一章,我对现实关系所做的分析仍然会包含有对实在的价值关系的论证和说明。胡扯什么价值概念必须加以证明,只不过是由于既对所谈的东西一无所知,又对科学方法一窍不通。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人人都同样知道,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数量的社会总劳动量。……这种劳动按比例分配所借以实现的形式,正是这些产品的交换价值。科学的任务正是在于阐明价值规律是如何实现的。所以,想一开头就‘说明’一切和规律矛盾的现象,那就必须在科学之前把科学提供出来。……另一方面,……理论的历史确实证明,对价值关系的理解始终是一样的。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