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2 .1“福建文化信息网络”的提出
福建文化信息网络“的形成和提出,经历了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不全面到比较全面再到实践的发展过程。该项目的创意,始于1999年。当年福建省图书馆的有关同志将如何建设”数字图书馆”这个课题和新时期里如何激活农村乡镇文化站图书室这个课题联结起来催生了暂名为”农村知识网络工程”的项目草案。此中最具创新意味的突破点,在于省图书馆第一次主动向政府有关部门建议,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纳入范围更为广博的文化科技教育网络建设之中。此后在2000年对项目草案讨论修改时范围调整为整合文化系统的文化资源名称亦相应调整为“福建文化信息网络”。但从原来建设”数字图书馆“这样单纯的图书馆行为,提升为建设“数字文化”这样政府行为的思路却一直贯彻下来,直至在省文化厅有关文件中正式予以确认。
2000年春我省文化厅党组经过充分酝酿讨论决定启动“福建文化信息网络”试点建设工作。在文化厅党组的正确指导下试点工作在我省山区、沿海同时展开稳步推进。经过近两年的试运行,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产生较好的社会反响其经验与做法,受到文化部领导和省领导的充分肯定。2002年4月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启动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福建文化信息网络”自此成为文化共享工程的组成部分被规范命名为“福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 .2“福建文化信息网络”的客观依据
我省农村广大群众求知识、求富裕、求娱乐的迫切需求决定了建设“福建文化信息网络”的客观必要性。我馆有关人员参与“21世纪福建农村文化发展战略’‘课题调查发现,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我省农村基层文化站图书馆(室)总体状况不令人乐观,主要原因是乡财政投入不足。陈旧的书报刊使越来越多的农村文化站图书室失去了对农民群众的吸引力。面对这种状况我省一些地方的农民自己创办了形式多样的图书室、读书社。这些情况说明农民群众渴望读书看报。如何使乡镇文化站图书室尽快摆脱困境少花钱又能最大限度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我馆的有关人员经过反复论证后认定要使农村基层文化站及其图书馆(室)短期内摆脱困境少花钱又能基本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必须采用创新的思路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来解决我省农村文化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争取以较少的投入获取较大的社会效益,需要依靠科技的神奇力意闯出一条超常规发展的新路,即建设“福建文化信息网络”,将”数字图书馆”建设与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有机联系起来。
国内外”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成功经验与成果决定了建设‘’福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客观可能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自上世纪九 年代以来,国内外”数字图书馆”建设热潮纷起。作为基于网络环境的一种新的信息资源组织与服务方式,数字图书馆得到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高度重视纷纷将其列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11 )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级战略研究方向加以研究和开发。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数字图书馆在这些国家已取得初步成果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试验始于1996年由文化部组织申报的“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项目。该项目启动建设后于2001年5月通过专家技术鉴定其成果为我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化建设莫定了基础。以上这些成功实例与经验使得以数字图书馆技术为支撑的“福建文化信息网络”建设有了现实可能性。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