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公式Ⅱ首先表现着马恩“生产力价值论”之中各主要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
对公式Ⅱ所体现的“生产力价值论”,《资本论》的表述采用了“从抽象上升为具体”的方法:“如果我们把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抽去”,“体现在劳动产品中的各种劳动的有用性质也消失”,于是,劳动产品只是“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它们“就是价值—商品价值”。在这里,劳价论的确只是生产力价值论表述的一种抽象出发点,而不是马恩价值论本身。随着《资本论》第二、三、四卷的展开,《资本论》价值理论体系逐渐加进对商品的社会使用价值的考察以及效用对价值决定性的论述,使抽象价值上升为具体价值冈。其中包括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明确地说:“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对于社会总劳动时间分别用在各个特殊生产领域的份额来说,是有决定意义的”。这与第一卷的劳价论不同,使用价值的决定性十分明显。《资本论》价值理论体系的这种表述方法,也是其“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原则的体现,因为在市场经济的历史展开中,劳动价值起决定作用的时段只限于市场经济兴起的初级阶段,后来市场就被具体价值所决定,所以,《资本论》也就照此次序展述价值理论。对此,马克思本人也直言不讳:“商品按照它们的价值或接近于它们的价值(指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引者)进行的交换,比那种按照它们的生产价格进行的交换,所要求的发展阶段要低得多。此看来,晏智杰教授认为劳价论只适应于古代市场经济,不适合于当代市场经济的论断是正确的。
《资本论》通过对商品拜物教的明确批判,实际上也展示了自己的价值理论是以人为本的体系,即它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坚持生产力价值论,而在社会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关系问题上,则坚持以人为本。本文仅论述前一方面。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