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析劳动的手段意义与目的价值——马克思劳动

2016-01-26 01:02
导读:毕业论文范文毕业论文,论析劳动的手段意义与目的价值——马克思劳动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劳动手段;劳动目的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劳动手段;劳动目的

  论文摘要:劳动对人的意义和价值具有手段和目的两重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全面揭示劳动的两重性及其相互关系的经典理论。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马克思劳动范畴和劳动价值论一直是在经济学的范畴内进行解读的。马克思关于“劳动是生命的自由表现和生活的乐趣”的思想被悬置在劳动价值论的思想体系以外,这是当今社会工具性盛行、人的发展严重滞后等“现代病”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根源。劳动的手段意义是永恒的,劳动的目的价值则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会主义是使劳动的手段意义向其目的价值过渡的历史时期。因此,社会主义不仅要实现劳动者对劳动产品的占有,还要逐步实现对劳动本身的占有。

  长期以来,对马克思劳动范畴和劳动价值论的讨论一直局限在经济学范围内。劳动和生产联系在一起,仅仅被解读为“人用来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人类生产活动”。劳动的价值是以它的成果(产品或财富)来衡量的。这实际上仅仅触及了马克思劳动范畴的一个方面—劳动外在的手段意义即劳动结果对人的价值。马克思劳动范畴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劳动的内在价值即劳动活动和过程本身(而不是作为劳动的结果或产品)对劳动者的意义却因经济学的狭隘视野而被遮蔽了。早在100多年以前,恩格斯就指出了人们对劳动理解的这一狭隘眼光:‘.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生产方式,都仅仅以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为目的。那些只是在晚些时候才显现出来的、通过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产生效应的较远的结果,则完全被忽视了。”这一遮蔽和忽视使人类劳动的特定历史活动(生产)和价值表现的特殊历史形式(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被当作普遍的、一般的超历史的范畴,劳动外在的手段价值取代了劳动的全部意义。这种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和囿于传统学科划分的狭隘眼光所造成的对马克思恩格斯劳动范畴的遮蔽,既是当前劳动价值论在经济学范畴内产生解释学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导致我们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忽略社会主义性质,迷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崇拜、物欲横流、工具理性盛行、人的发展严重滞后等“现代病”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根源。因而.马克思恩格斯劳动范畴的超经济学澄明,对恢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本来面目,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协调共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劳动的手段意义

作为经济学范畴的劳动,关注的是劳动的结果或产品,就是生产劳动。“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这一意义上的劳动,其基本内涵有三:

其一,劳动一般,即能够生产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劳动。“劳动过程……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它侧重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关系,适用于包括自然经济在内的人类历史的各个阶段和时期。

其二,劳动特殊,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抽象劳动”。它是商品价值的来源,是衡量商品交换价值的内在尺度。就是马克思说的“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对我们表现为生产劳动”。它侧重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矛盾和关系,适用于商品经济的历史阶段。

其三,劳动个别,即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就是马克思说的‘’只有直接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它侧重反映的是资本和劳动即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和对立,适用于资本主义的历史阶段。

在劳动的上述含义中,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充分肯定作为使用价值和价值重要来源的生产劳动对人的生存的决定性作用:“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生产劳动是第一个也是前提性的人类历史活动,“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另一方面,马克思又指出了异化劳动所造成的劳动的手段意义和目的价值的分离和对立。“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殖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作为马克思的一个价值悬设,劳动作为人的生产创造活动,应该是给自己带来财富、尊严、享受和价值的活动。劳动的手段意义和目的价值应该是一致的、统一的。但异化劳动正好走向它的反面,“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概括地说,异化劳动不是使工人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工人的劳动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强制的;劳动不是生活的需要,而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需要的一种手段。只要外在的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一样逃避劳动。这种强制性的劳动,不是自我享受、自我实现,而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虽然,人类进人阶级社会以后的劳动,包括奴隶劳动、摇役劳动和雇佣劳动都具有异化性质,但以生产剩余价值为目的的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把劳动的异化推上历史的最高峰,造成了劳动的手段意义和目的价值由分离到全面的、深刻的对抗。马克思从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人手,揭示出“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及‘’人同人相异化”即物的异化的背后是人的异化的实质,从而深刻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全面对抗的性质。

上一篇: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及预测实证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