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联盟中的组织学习、知识分享与知识创造(2)
2016-02-29 01:00
导读:4 知识的转移与分享 近些年来,学者们对联盟背景下知识转移和分享的研究呈现递增的趋势。理论方面的研究认为联盟是企业间学习和知识转移的一个重要
4 知识的转移与分享 近些年来,学者们对联盟背景下知识转移和分享的研究呈现递增的趋势。理论方面的研究认为联盟是企业间学习和知识转移的一个重要机制。而经验研究则着重于从实证上证实这种机制的运行规律,包括企业间知识转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即联盟对于知识分享是否具有促进作用),知识分享的决定要素,以及知识转移的途径和模式等三个方面。
联盟中的知识分享有两种方式。一、知识分享发生在联盟内。某一联盟企业的员工把该企业的私有知识带入联盟,联盟内其他企业的员工通过交流与合作学习等方式获取和吸收这些知识从而在联盟内实现知识的转移和分享。二、知识转移通过联盟发生在伙伴企业内。 一个企业的知识首先转移到联盟中,然后从联盟转移给其他企业。这种方式下,组织学习发生在接受企业内而不是联盟中,接受者可以在企业边界内使用获取的知识。在此,联盟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知识转移管道或媒介,通过它的传递作用,私有知识可以很顺利地从一个企业传递给另一个企业从而实现知识的分享。 一系列要素会影响企业间知识分享的程度和效率。其中最重要的一些要素包括: (1) 知识拥有者可转移知识流的总量及其转移知识的意愿,如果知识拥有者没有合作的诚意,知识的转移将变得异常困难; (2) 知识拥有者转移知识的能力,或称知识的传送能力,即知识的转移方通过适当的方式对知识进行解释和编码,确保知识的接受方能理解和接受知识的能力; (3) 知识的特性,知识获取的速率和效率因知识的显性和隐性本质而不同,通常隐性知识的转移比显性知识的转移更加困难、费时和高成本; (4) 知识接受方的学习意图,即更加期望向转移者学习和内化知识的接受者将更加有效地获取对方的知识; (5) 接受方的吸收能力或学习有效性,知识获取的成功与否主要由接受方吸收和内化知识的程度,即吸收能力的大小来反映,而企业的吸收能力又受到其累积的知识存量的影响; (6) 知识接受方与知识拥有方的知识重复程度。如果转移方的知识与接受方已有的知识结构一致,则对方的知识更加容易被获取和使用,一个主要原因是表达和理解这些知识的语言和编码都已被熟知; (7) 企业间交流的频率,更加频繁的相互接触和交流将促进企业间的知识分享与获取。5 知识创造 尽管知识管理这一主题得到了联盟研究者极大的关注,但主流的知识管理文献仍然缺乏对联盟背景下知识创造的研究。文献综述表明,日本学者Nonaka及其同事是第一个发展了一整套知识创造动态理论的学者 [4]。Nonaka等人认为知识创造是以隐性知识为起点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螺旋模型(SECI模型),即知识的社会化(个体之间隐性知识的转化),外在化(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组合(显性知识的综合)和内在化(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 与 Nonaka 的SECI模型不同,本文认为不同类型的组织学习在企业间知识创造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为了解释这一命题我们首先要区分两个概念上有差异的组织学习类型。一种组织学习被称为获取性学习,它建立在企业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之上。联盟中,这种学习的目的是消化、吸收并运用现有知识去创造价值。也就是说,获取性学习为企业间知识分享和应用服务。另一种组织学习以开发新知识为导向。它主要发生在企业内并产生只对该企业有益的新知识。这种学习被称为开发性学习 [5]。开发性学习的目的是发展一种先前任何伙伴企业都不曾拥有的全新知识。基于此,我们提出企业的开发性学习能力是企业知识创造的支柱。下面我们将具体分析这一命题。 从组织学习的视角来看,知识创造在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交互式的组织间学习过程。它包含了一个持续的、多阶段的组织学习过程:向经验学习、获取性学习和开发性学习。首先,当企业开发私有知识和能力的时候,该企业必须向过去累积的经验学习。这种形式的学习可能存在于个体、组织和组织间水平。其次,根据定义,当企业获取外部知识和技术的时候,获取性学习将会出现。通过帮助企业接触和内化外部知识,获取性学习转而又成为企业创造新知识的基础。最后,作为知识创造的核心,开发性学习直接导致新知识的出现。总体来说,这三种类型的学习在企业间知识创造过程中起着互补的作用。它们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另一个持续向上的知识创造螺旋(不同于Nonaka等人的SECI螺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