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论(1)(2)
2016-03-05 01:01
导读:二、后来儒者在“未发之中”这一 问题 上遇到困难 虽然《中庸》首章着重地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但对于“中”这样的成为“天下之大本”的
二、后来儒者在“未发之中”这一 问题 上遇到困难
虽然《中庸》首章着重地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但对于“中”这样的成为“天下之大本”的重要问题,因其深奥而难于认识,也就“仲尼死而微言绝”,后儒论述很少。宋以前的儒家,完全没有提及这个问题。《中庸》朱注解释“大本”说:“大本者,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道之体也”。这说得很好。因为“中”即“天下之大本”,由此再推论一步,就可得出“中”就是天命之性的本体这个重要结论来。可惜朱子并没有这样作。而在次章解释和“未发之中”的“中”同义的“中庸”和“时中”二处中字时,又只作一种行为方法看,反而引起后人认为“中庸”是折中主义的误解。(请参阅最后的附志。)
在此以前,朱子的老师李侗先生叫学者“看未发之前气象”。但喜怒哀乐未发之前,这个气象如何看法,不易理解。宋儒中还有个别人说过“不可谓未发之中人人同有”的话,也没有引起很大的注意。这里总觉得有什么东西说不出来。有点象佛家讲佛性的情况“不可说,不可说”。“哑子吃苦瓜,有苦说不得”。
通常以为,既然喜怒哀乐还未发,那就人人都一个样。“未发之中”似乎是自明的。圣贤豪杰与庸常众人之不同,只能在言行功业上区别。若没有言行功业可见,圣贤和庸众之间也只能划等号。
这种逻辑忽视了一个原理,就是体用一致的原理。有其体才有其用,体不同用也不同。真金不怕火,枯草则很怕火。其所以有“用”上怕火和不怕火的不同,正因为它们的“体”各不相同。假使未发之中人人都一个样,或者说人人都有未发之中,也就应该人人都能做到已发之和,那这个世界早就应该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那就不待圣贤的谆谆训诫,学者的辛苦修为,忠臣、义士、节夫、烈妇做下许多可歌可泣的事情来挽回天地正气了。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古时告子以知觉运动等作用为性。孟子驳他说:“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欤?”因为人具有仁义礼智四端的善性,即使没有知觉运动如婴儿熟睡之时,此性原在,而与牛犬之性有别。人与牛犬性体不同,所以其用亦大异。人能逐步发展成有人伦、教化、政治、 经济 许多方面的丰富多彩的社会,而牛犬则不能。
但凡人虽皆有此性,却有隐晦驳杂或清明纯一种种品级的不同。孟子举出:“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三种级别。学者随其资质的不同,各自用其生安、学利、困勉的不同工夫,均可自复其“性”自至其“中”。“及其成功一也”。孟子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因为“未发之中”潜具于自性之内,努力寻求就得到,否则得不到。
“未发之中”是潜在的最高境界,人人都有其端倪,所以“人皆可为尧舜”。基督教说人人都有得救进天堂的可能。但却不是人人当下完全具备的。共4页: 1 [2] [3] [4]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罗汝武/罗乐勤
向21世纪的管理和管理科学
论管理活动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