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散文的审美独特性(2)
2016-09-23 01:38
导读:二、非虚构性。散文是非虚构性的文学,这是由散文的审美特质所规定的。文学是可以而且应该虚构的,而散文却是不容虚构的文学“另类”。散文题材内容
二、非虚构性。散文是非虚构性的文学,这是由散文的审美特质所规定的。文学是可以而且应该虚构的,而散文却是不容虚构的文学“另类”。散文题材内容的质料多种多样,有作者直接从客观生活中采撷的真人真事,有作者亲身经历的生活片断、生活细节以及主观的内心体验,有间接从书本、报纸、杂志、影视等媒体中获取的材料,但是,不管怎样这些题材都要求是真实可靠、确凿无疑的,尤其是,作家叙写自己的见闻、亲身的经历以及那些借以抒写内心思想与情感的客观诸多事物,都应该绝对真实,是真实生活的真实“再现”。真实是散文的生命。在散文中,作者要绝对真实地抒写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并且绝对真实地抒写自己的内心体验和对客观事物的感悟与思考。散文中的真情实感不是浅薄的、虚假的、做作的情,而必须是作者内心世界的真实外现,必须是充满“个性”的真情。
这种非虚构性,可以说是对中国古代散文文化基因的一种继承,从《左传》、《战国策》到《史记》、《汉书》,其中不乏很多文史结合的美文,这些文章均是历史实事的真实记录。也正是这个原因,形成了我们民族长期以来的审美习惯与心理定势,读者总是把散文当作历史来读,当作作家(或他人)真实的生活史、个人史、心灵史来认识和评价。读者相信散文是抒写真实的,他们期待从散文作家叙说的真人实事中获取“真”的感悟、“善”的诚信、和“美”的愉悦。因此,散文题材的非虚构性,是这种文体焕发思想力量与艺术魅力的一个关键性的基本特征。正是在这一点上,它与虚构性的小说、诗歌、戏剧、影视剧本等文学体裁,显示了题材上质的区别。小说历来强调其虚构性,往往是杂取众人众事而合成为一;戏剧、影视剧本的虚构性也比较突出。诗更是强调大胆的想象与夸张,也允许虚构与概括,追求避实就虚的空灵,常给人以“水中之月、镜中之花”的美感。如果散文在题材上半实半虚、半真半假,甚至整个地虚构人物、杜撰事件、细节,那将不可思议,等于从根本上取消了散文的生命力与散文的审美原则。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三、“随”性,即无技巧性。优秀的散文,不管作家们如何变幻笔墨,总会给我们一种“随”的审美感受。那喜怒哀乐、人事物景,总好像是作家们随心所欲、漫不经心地道出来的,全然不见匠心经营的痕迹,从而达到一种“无技巧”似的浑然天成的境界。散文理论家林非称:“散文比起别的文学样式来,最不讲究技巧的,它不需要小说通常所具有的情节结构,戏剧通常所具有的场景冲突,诗歌通常所具有的节奏和韵律。”显然,这是与其他几种体裁比较之后而作出的一个正确判断。而且从读者对散文的审美要求看,他们通常期待散文作家在自然、平易、朴素的艺术表现中,达到“最不讲究技巧”的那种境界。杨绛先生的散文《干校六记》,以其朴素、洗炼、平静、通达、亲切,以其举重若轻的大家风范,诠释了何谓朴素是一种高格的美,何谓“最高的技巧通常是无技巧”。张爱玲在评价苏青时也讲过类似的话:“有人批评她技巧不够,其实她的技巧正在那不知不觉当中”。可见,真正的散文大家往往是追求无技巧的。实际上,在“最不讲究技巧”的背后其实是最讲究技巧的,这正是散文的又一个显著的基本特征,即无技巧性的有技巧。散文文本表面看似自由散漫,不拘格套,显示出作者“大可以随便”、“与其防破绽,不如忘破绽”的自由潇洒的作风。其实文本内里是十分讲究立意、构思、剪裁、布局、结构、语言等诸多表现形式与艺术技巧的。———这正是散文文本构造的一个悖论,要在章法与技巧所制约的不自由中创造出文本的自由。
因此,我们可以说,散文最可贵的灵魂,乃是率真与洒脱。恍如天地间的赤子,一举手一投足,一顾盼一回瞬,皆出随意,一言以蔽之,即个性的充分展现,在其自身,也自有一份天然的美感与神韵。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四、散文概念的无定性
散文这种体裁与其他各种文体之间存在着交叉互联的关系,不像其他文学体裁那样有着相对稳定的文本形态和相对稳定的构成要件。比如,小说,具有活动的人物、有环境、有故事情节、有构成故事的若干事件与细节;诗,分行排列、有声律有韵律的
音乐性、有抒情写意的主体意象与意境;戏剧,有舞台效果、人物演出、矛盾冲突等。从文体表面来看,散文的确有点“乱”和“杂”,没有固定的形态特征,所以,在文学的国度里,散文最容易向其他文学体裁渗透,与其他文体发生交叉关系。这种现象,台湾学者林央敏把它称之为散文的“出位”。所谓散文的出位,是指散文企图超越传统的散文观,而向其他文体伸足插手的现象。这种出位现象经常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