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推动下的新一轮中国体制改革和创新。中部地区不仅与东部地区一样有创新的动力和机制,而且有着强烈的发展渴望和冲动,因为东部经验在中部地区无法复制。迫切需要通过试行试点创造中部模式,武汉凭借自己的比较优势可以成为中部地区最合适的试验区。
[关键词]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中部地区武汉 战略意义
2005年6月21日,国务院批准上海浦东新区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6年4月26日,天津滨海新区获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第二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另外,深圳作为经济特区也被批准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由此拉开了我国新一轮改革先行先试的序幕。
国家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目的是为了探索建设和谐社会、创新区域发展模式、提升区域乃至国家竞争力的新思维、新思想、新路径、新模式和新道路,通过选择一批有特点和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综合配套改革,以期为全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各方面的改革提供新的经验和思路。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应对特殊的经济发展环境做出的现实选择,它的提出必将对未来改革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由于不同的区域其要素禀赋特点不同,承担的国家和区域战略任务不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具体目标和侧重点也会有所差异。
在中部地区建设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必要性
中部地区长期以来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建设中处在后进地位,失去了许多先发先行的政策红利,造成了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极大地落后于东部地区,这种东中西的地区差距不仅不利于中部的发展,对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资本转移也起到了约束和阻碍作用,从而影响了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格局的形成。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在当前体制改革进入攻坚时期,不仅东部的体制和机制需要深化改革,中部的改革和发展尤为强烈和必要。中西部地区要想摆脱目前的低收入状况,实现赶超东部地区的目标,其依靠资源求发展的老路已经走到了尽头,同时也不可能沿袭东部地区获得发展所经历的途径,必须树立新的观念,找到新的道路,实施新的战略,面对国际国内一系列新的挑战,基于体制、机制的创新在中西部地区未来发展中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通过在中部地区设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给予相应的政策,大力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环境创新,探索出一条内陆城市或地区依靠改革创新实现经济发展的路子,当然也可以缓解中部地区所表现的政策饥渴和政策边缘化问题,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中部地区建设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必要性体现在:
1. 形成区域创新增长极,带动中部地区加快发展
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国内按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出现四个层次,即以北京、上海、深圳为代表的接近发达国家收入水平的城市,和以广东、江苏、浙江为代表的超过世界平均收入水平的省区,以及只达到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的中部各省区,仍属于贫困省份的西藏、贵州等省市。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果,不但形成了发展差异,需要通过下一步的发展加以平衡,而且形成了不同的区域中心和增长极。如何有效发挥这些区域中心的带动和示范效应是我国今后发展中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目的之一就是谋求在全国形成一批新的区域创新增长极,带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当前,虽然中部崛起有效地减缓了差距扩大的趋势,但是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绝对差距越来越大,如果在中部地区重点城市建设试验区,可以形成新的增长极,有效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发展,缩小地区差距,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2. 为中部地区崛起寻求新的突破点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是要在20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中部地区是我国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2003年,中部人口总数达3.64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8.1%,而中部六省GDP只占全国的22.47%,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只有加快中部地区发展,使中部地区达到并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才能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促进中部崛起,首要的是为中部提供政策支持,这个政策必须是先进的政策,在中部地区建设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可以成为中部崛起一个新的突破口。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协调地区发展大局出发,中央相继提出了沿海地区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和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促进中部崛起是中央实施的最后一个区域发展决策。对于中部来说,中央给予的政策仍在过去所给予的东部、东北和西部的政策范围框架内,基本没有新的突破,中部没有获得特殊的先试先发的政策,大体上是把那些目前在东部、西部和东北实施的具有推广意义的政策扩展至中部,从这个意义上说,中部崛起只是获得了国家区域政策的一个平等的待遇。按照区域经济合理补偿的原则和区域协调原则,安排中部建设一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十分必要而且合理的。
3. 为中部地区的改革发展寻求适合中部的区域发展模式和经验
中国社科院袁纲明研究员指出,中部地区崛起要创造新的模式,重点向内陆型、内需型发展,中部的汽车业、制造业、新农业具有绝对优势。中部发展不能照搬东部模式,因为,不仅资源禀赋条件不同,国际、国内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也是瞬息万变的。具体来说,中部地区的改革和发展有着自己的特点,包括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推进,经济体制的转轨,政府职能的转变,区域经济合作的开展,统一市场的建设,投资环境的改善等等,东部地区的发展模式并不完全适合中部地区,如过去一轮改革开放中,东部地区总结的经验如外资推进、三来一补等政策对中部地区没有起到较大的促进和发展作用。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因此,中央应该允许中部地区创造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模式,带动中部的广大地区加快发展。对于下一步的对外开放和制度创新的改革,我们要想总结出在全国通用的综合配套改革模式,就必须在中部地区选择有特色区域进行先行先试,创造改革创新的中部模式。
4. 改变中部地区长期以来政策滞后的局面,缩小东中西部的区域差距,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在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地区差距日益成为最引人注目的社会矛盾之一,抑制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是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改革开放之后,在“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思想的指导下,中国选择了非均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其核心内容,是通过给予沿海地区优惠政策、允许和鼓励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方面进行大胆创新,促进沿海地区率先发展。随着这一战略的实施,地区差距不断扩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20世纪末以来,中央先后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其主要目的便是抑制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但是,随着新的一轮体制和机制改革的开始,中部地区如果不能加快改革,将会再一次落后于东部地区。
因此,促进中部崛起,最重要的还是需要公平的政策环境。沿海地区发展战略实施于第一轮经济体制转轨初、中期,那时,区域政策具有很强的“先发效应”和显著的“倾斜效应”,今后,中部发展已难以获得这样的政策效应。东部的率先发展主要得益于外资的投入,形成了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现在国家实行“两税合一”,结束对外资的特殊优惠政策,将使中部产品在国际市场扩大出口的空间越来越小,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难度越来越大。另外,国家保护土地、环境的规定越来越严,像东部发展初期那样快速积累工业资本的机会越来越少。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改革开放近30年来,在东部地区先行先试的一轮轮新政,到了中部地区都已经成了普适政策和相对落后的政策,这种长期后发劣势无疑将进一步拉大我国三大地区的发展差距。因此,有必要在这一轮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试点中让中部地区也搭上政策的快车,这是中部地区热切期待的。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