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商誉概念演进的研究范文

2017-08-11 02:21
导读:毕业论文范文毕业论文,关于商誉概念演进的研究范文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关键词】:无形资源观;剩余价值观;超额盈利观
       【关键词】:无形资源观;剩余价值观;超额盈利观
    【摘要】:文章从最初出现在法律意义上的商誉概念开始,到后来发展到会计学上的商誉概念这一进程后,我们不难看出商誉概念内涵发生了一些变化。及人们对商誉概念的不同理解所形成的三种主要观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企业间发生的并购案例越来越多,且商誉的金额占被购企业资产总额的比例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重温一下"商誉"概念发展的历程,好从中找出些商誉发展的轨迹,更好地理解商誉的内涵。 
   下面是"商誉"概念在主要国的发展历程: 
   
  一、商誉概念在国际上的发展历程 
   
   (一) 商誉概念在英国的发展 
   早在十六世纪中后期,英国会计学家Leake在"Commercial Goodwill"一文中出现了这样一句话"我把我采石场的全部利益和商誉···都给了约翰·斯蒂文",这是公认的商业上有关商誉的最早记录。1859年,英国法官卡多佐(Cardozo)由于审理案件的需要,他是这样定义商誉的--"商誉意指旧企业在从事经济活动中所得的一切有利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商号等有关的一切,以及与企业经营有联系,并由于它们能使企业受益的一切有利条件。"在英国,这一概念一直沿用到20世纪初期。到了1901年,英国法院又将商誉第定义为"形成习惯的吸引人的力量";"企业的良好名声、声誉和往来关系的优势。"又到了19世纪末(1888年),英国一篇会计学术将商誉定义为"···一个企业由于其顾客所持的好感并可能继续光顾和支持而得到的利益和好处。"这个概念在当时很有代表性--商誉是指业主与客户之间的友好关系。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二) 商誉概念在美国的发展 
   美国著名的会计学家坎宁(Canning)在其著名的《会计的经济学》一文中指出:商誉不是一项资产,而是一个"总计价帐户"(Master Valuation account )。"在这个帐户中,不仅包括在实务中可以作为独立项目估价的无形资产,而且还包括在将来的资产计划中需要列示其未来收益的资产项目的高估和低估额。"他认为:"···商誉充其量只是资产负债表上被忽略的未来盈利的价值,加上资产的低估数额,减去资产的高估数额···它无论如何不能被称为’资产’,除非你想用这一术语包容性质上截然不同的两类东西。" 
   美国著名会计学家威廉·佩顿(W.A.Paton)认为"无形资产是一个剩余价值,是公司的真实价值超过各种独立的有形财产的真空价值的余额···被单位列入财产目录中各种有形财产总价值低于公司真实资产的数额应表述为商誉。"他在1922年又指出:"商誉可以被定义为某一特定企业所能赚取的超额盈利的资本化价值,即超过具有相同资本投资的代表性竞争者--’正常’企业--的盈利水平的那部分盈利"。后来,考虑到货币的时间价值,商誉实际上是:"预计净收益超过有形资产按正常报酬率计算的未来预期利润的那部分的净价值。" 
   还有美国会计学家利特尔顿(A.C.Littleton,1940)。奥尔森(N.O.Olson,1969)等会计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商誉的概念进行解释。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2002年一月颁布实施了第141号《企业合并》准则和142号《商誉与无形资产》准则,其中对商誉是这样定义的:"收购成本大于被购企业可辨认资产减去负债的余额的总和的差额应确认为一项资产,这项资产通常称为商誉。"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二、中国关于商誉概念的发展 
   
   我国著名的会计学家杨汝梅在本世纪20年代初期发表了《无形资产论》,他指出:"凡足以使一企业产生一种较寻常收益为高之收益者,均得称之为商誉矣。"我国会计学学者阎红玉在1996年他的博士中对商誉是这样定义的:"商誉是企业拥有和控制,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超额经济利益的无法具体辨认的资源"。同年,我国会计学家葛家澍在《会计研究》上发表《当前财务会计的几个问题》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葛老认为"商誉是最无形的无形资产,商誉之所以能作为资产,是由于预期的、未来超额(超过平均水平)的经济利益代表它的本质。更确切地说,商誉是能为企业未来带来超额盈利能力的资源。"我国著名的会计学家常勋在2005年的《会计研究》上发表了《也谈商誉会计》的文章,他认为商誉是能获得超额正常投资报酬率的能力和信誉。我国会计准则中没有对商誉单独作出定义,但1997年我国颁布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时,在其征求意见稿上将商誉定义为企业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我国财政部在2007年1月1日颁布实施新的《会计准则》,在准则中是这样描述商誉的--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小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当确认为商誉。     从上面我们不难看出商誉概念的内涵发生变化的过程--从最初法律意义上的商誉概念发展到会计学意义上的商誉概念。 
    上一篇:国际保理与传统国际结算方式的比较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