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基于互动机理的产业集群治理模型与制度安排研

2017-08-17 01:28
导读:毕业论文范文毕业论文,基于互动机理的产业集群治理模型与制度安排研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要]产业集群治理从本质上来讲,属于集群的内部治理。集群成员
     [摘要]产业集群治理从本质上来讲,属于集群的内部治理。集群成员问的关系、互动与协同构成了产业集群的治理逻辑。据此,本文基于互动机理,构建了产业集群治理逻辑模型;借助模型对产业集群治理进行了三维逻辑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集群政策设计和制度建议。本文认为:地方政府通过集群政策对集群实施治理,是一种正式制度安排。
  [关键词]产业集群;互动机理;集群治理逻辑模型;集群治理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来源于构成集群的各主体之间的互动所产生的协同效应。然而,产业集群与协同效应之间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产业集群并非天然的具备产生协同效应的能力。产业集群是一种具有多重联结的网络组织。网络组织的形成是产生协同效应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要实现集群的协同效应,发挥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集群治理。同时,集群治理也是规避集群风险,预防集群衰退的主要举措。因此,我们有必要构建产业集群治理逻辑模型,借助模型来探讨产业集群的治理机制和集群政策,并以此为集群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培育提供思路,为政府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和依据。
  
  一、产业集群治理的内涵
  
  在产业集群中,集群成员以各种经济行为、社会关系相联结,其治理方式表现为网络治理。集群内部的交易既不是通过无关联的交换也不是通过行政的权威来完成,而是集群成员基于产业关联、以互惠的、潜在的与共同的支持行动而形成的结果。单个企业的权威力量会在企业边界外的交易中削弱。虽然企业间可通过契约来加以约束,但由于契约的不完全性,信任成为协调企业间关系的主导力量。集群成员间的信任为防止机会主义提供了一个有效力的交易治理的基础。在产业集群中,集群成员之间所形成的交易集合中既有竞争,又有合作,这样不仅市场的价格机制起协调作用,而且随着权威的减弱,成员间的信任发挥着主导协调作用。鲍威尔直接提出了网络作为一种重要的组织间交易模式的观点,并认为通过网络关系互动的组织有高度的相互依赖性,以协作及沟通来促成各自的目标,互补和协作是网络的基石。在产业集群中,集群成员将其核心资源与功能提供出来,与其他合作者协作互动,形成了一个可以共享的资源与活动的集合,其目的是获得单个行为者所不可能获得的合作利益。所以,从集群网络整体来看,合作结点都有内外资源相互融合的特征,客观上构成治理的共同主体,产业集群治理的一般治理模式就成为集群成员共同参与的共同治理模式。Brown(2000)认为,比较理想的集群治理结构是由企业代表、政府部门、协会组织、相关产业代表、业内著名人士等组成的集群委员会(cluster committee)主持的民主管理和决策模式,这既实现了一定的力量均衡,又保证了治理行为的有效性。Brown提出的集群治理结构也体现了共同治理的思想。但由于各主体参与治理的方式与程度有所差别,因而在具体治理模式中表现为一定的差异性。由此可见,产业集群治理是以产业关联和社会关系为联结,以集群成员之间的信任为基础,以保证集群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寻求集群成员合作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集群内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参与的共同治理。产业集群治理从本质上来讲,属于集群的内部治理。集群治理的需求既来自集群内部的危机,也来自外部竞争的压力,它是有目的性的、所有集群成员都参与的集体活动,其本质是促进集群增长,即让集群本身有能力更新并提升技术,改变结构并适应环境的变化,具有共同的使命感和发展目标规划,最终获取和保持集群的持续竞争优势。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二、产业集群治理的逻辑模型
  
  Mitchell(1969)指出,对网络化过程的理解需要从网络形态和互动关系两个角度人手。Johanson和Mattsson(1987)发展了Mitchell的研究,开创性地提出了一个关系与互动的模型(JM模型),将网络结点间的联结关系与其相互作用行为有机地联系起来。他们认为,在网络组织中,企业间的关系是互为导向的(Mutual Orientation)。两个既不相同又密切相关的互动过程(交易过程与适应过程)构成了一个动态的互动关系。互为导向也意味着企业之间相互了解,关注对方的利益。交易过程可建立关系,正向诱导(Positive Inducements)和亲密关系(Mutuality)是交易过程的主要特征。当交易各方认识到交易中的复杂性与异质性,就容易产生持久的关系。Johanson和Mattsson对关系与互动的研究具有先导性,他们的贡献在于首次将网络组织的治理实践引入到逻辑过程的新视角,国内学者孙国强利用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将JM模型从二维结构扩展到包括互动结果——协同(治理绩效)在内的三维结构。虽然他们研究的切入点是网络结构,但对产业集群治理的逻辑模型仍具有借鉴价值。关系是集群内部各主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产业集群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石。然而,产业集群中的关系与市场及层级组织中的关系不同,层级组织中的关系是任务导向,市场组织中的关系是利润导向,产业集群中的关系则是互动导向,而且是针对产业集群内部不同结点间的互动合作与协同进化。结构嵌入可以看作是集群成员间双边合约相互连接的扩展,这意味着集群成员问不仅具有双边关系,而且与第三方有同样的关系,使得集群成员间通过第三方进行间接的连接,并形成以系统为特征的关联结构。因此,结构嵌入是众多参与者相互作用的函数。Jones等认为,在网络治理中,结构嵌入对交易的协调与维护至为关键。可见,结点之间的联结关系是彼此进行互动合作的基础,而长期的互动合作反过来又进一步强化了相互之间的关系,增强了产业集群的凝聚力。然而,产业集群治理活动的逻辑过程并非终止于互动这一环节。互动的结果产生协同,对协同效应的追求才是集群成员进行跨边界的网络化合作的初衷。集群成员的经营战略从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单打独斗转移到突出核心能力的互补合作,正是出于协同效应的考虑。将互动的结果——协同效应纳入到产业集群的治理逻辑范畴,既有研究的必要,也是自然的逻辑延伸。可以认为,协同效应绝不是分析的边缘,相反,恰恰是逻辑过程的落脚点。
    上一篇:航空公司重组与产权交易市场问题探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