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毕业论文范文3--中国互联网内容监管的预期与效

2017-08-27 02:29
导读:毕业论文范文毕业论文,毕业论文范文3--中国互联网内容监管的预期与效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作者简介:李永刚(1972—),男,重庆人,博士,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
作者简介:李永刚(1972—),男,重庆人,博士,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行政管理系副主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主任助理,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政治社会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批准号:05JC8100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2008年第2期总第38期江苏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angsu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No.2,2008General No. 38r行政学研究r
中国互联网内容监管的预期与效果
——事实及评价李永刚
(南京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南京210093)

摘要:从监管预期与效果的落差来看,不同时期的案例证明,中国互联网“国家防火墙”仍会有间歇性失常,无论是冲动许可、维权春天还是哄客暴戾,民众表达仍然有弹性空间。西方的政治家和知识精英基于他们的自由价值立场和生活经验,对中国互联网内容监管提出了强烈批评,辩护者则注意到中国政府的现实权衡。批评者表达的是私人自由与公共权力之间的紧张,辩护者关注的是公共权力与统治秩序之间的调和。
关键词:互联网;内容监管;国家防火墙;自由
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860(2008)02009006

Expectation and Result of Supervision on the Content of Chinese Internet
——Facts and evaluation
LI Yong瞘a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Abstract: In terms of the gap between expectation and result of supervision, cases at different times show that “national fire wall” of Chinese internet still has intermittent disorder and people still have flexible space for their expression whether it餾 impulsive admission, rights protection or rage. Based on their free values and life experience, western politicians and intellectual elite have strongly criticized our supervision on the content while those defenders have noticed the real balance of Chinese government. The critics are focusing on the tension between private freedom and public power while the defenders are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harmony between public power and ruling order.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Key Words: Internet; Supervision on the Content; National Fire Wall; Freedom

饱受西方批评的中国互联网内容监管“国家防火墙”,尽管技术先进、体系严密、监管队伍庞大,但并没有理论上那么强大,在不同阶段都可亲见它局部的或间歇性的功能失常。
但更重要的问题是,对于互联网内容监管的事实应当给予怎样的评价?确实,对监管的严厉批评在更高阶的价值层面是有力量的,但批评者定位太高,吊起公众的理想期待,又徒增理想难以实现的焦虑,反而加剧了社会创伤;监管政策主导一方的自我辩护有时在逻辑上也能够自洽,但辩护者说辞陈旧,不留幻想空间,在规范公众的不现实预期后,也不免助长其灰心沮丧的情绪。糟糕的是,各方自说自话,没有交流与回转的余地,结果批评没有效果,改进缺少动力,陷入对抗性的僵持。要打破僵局,则要找寻一种妥当的述说方式,让各方彼此理解,逐渐累积偏好或利益上的共识。
本文的立意正在于此,在客观描述互联网内容监管的效果之后,将对西方的自由本位立场和中国政府的辩护立场给予各自评说,试图为未来的改进打开一点空间。
一、 “国家防火墙”的间歇性失常
单从监管层面来看,由于监管在时间预见性和覆盖全面性等方面的某些欠缺,无论是在弱监管状态还是在强监管状态,监管的预期和其实际效果之间都存在着落差。
——弱监管时期的“冲动许可”(1994—1999)
在互联网发展初期的弱监管阶段,福柯所谓“全景敞视”的“圆形监狱”尚未在这个新的空间搭建完工,“权力的眼睛”[1]半睁半闭,在国内的政治表达方面,网民以匿名的方式,得以暂时躲开审查者的目光。该阶段更显著的监管薄弱表现在海外的信息大量涌入,不时出现“意见启蒙”的小小高潮。笔者将这种状况形容为民间“冲动许可”。

    上一篇:毕业论文范文2--网络文学研究笔谈范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