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痞满网(2)
2013-07-10 01:01
导读:(4)根据变证转方:食积痞满日久,缠绵不愈,则易变证为脾虚食积。脾胃虚弱,食少难消,脘腹痞闷者,当消补兼施,转用健脾丸方。 3.痰湿中阻证 (1)治
(4)根据变证转方:食积痞满日久,缠绵不愈,则易变证为脾虚食积。脾胃虚弱,食少难消,脘腹痞闷者,当消补兼施,转用健脾丸方。
3.痰湿中阻证
(1)治法:除湿化痰,理气宽中。
“百病多因痰作祟”,素日痰湿内盛,饮食不节,或恣食厚味,或劳倦忧思,致脾不运化,胃失和降,痰湿内生中阻而成痞满。根据中医理论,“脾为生痰之源,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又“无湿不成痰”,故治当温中燥湿化痰。此外,痰随气而升降,故祛痰剂中常配伍理气药物。
(2)选方与用药思路:痰的成因很多,治法亦各不相同。脾失健运,湿邪凝聚,气机阻滞,郁积而成者,选用治湿痰之主方二陈汤加减。本证常用药物:半夏、陈皮、茯苓、天南星、天麻、瓜蒌、白芥子、杏仁、竹沥等。
(3)根据兼证加减:风痰加胆南星、白附子、皂角、竹沥祛风化痰;寒痰加半夏、姜汁温化寒痰;火痰加石膏、青黛清火祛痰;湿痰加苍术、白术燥湿化痰;燥痰加瓜蒌、杏仁润燥化痰;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消食化痰;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行气豁痰;气痰加香附、枳壳理气化痰;胁痰在皮里膜外加白芥子快膈消痰。
(4)根据变证转方:外邪治不得法,中气已伤,痰涎内生,寒气客于胃,胃失和降,虚气上逆,变证为胃虚痰阻者,应转方旋覆代赭汤加减,加强补虚降逆之功。如胃虚不甚,可减人参、大枣、甘草之甘壅;痰多可加茯苓、陈皮以化痰;心下痞硬甚者,可加砂仁下气和胃;呃逆甚者,可加丁香、柿蒂温胃降逆。方中代赭石、半夏均有降冲作用,故孕妇一般不宜服用本方。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4.脾胃虚弱证
(1)治法:益气健脾,升清降浊。
素日劳倦过度,或病后中气不足,或误进攻下克伐之剂,戕伤中气,皆可致脾胃虚弱,运化升降失司而气滞痞满。“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故治当补益脾胃,调气消痞,“温能除大热”。
(2)选方与用药思路:脾胃内伤其气为不足。遵《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义,大忌苦寒之药,选用甘温之品,升其阳以行春生之令,常用方剂如补中益气汤。本证常用药物: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黄芪、大枣、山药等。
(3)根据兼证加减:血虚加白芍、制首乌、红花等养血活血;痰阻去黄芪、白术、升麻、柴胡等之壅滞,加枳实、半夏、前胡、贝母等化痰;腹泻加煨葛根升清止泻;食少或伤食加山楂、神曲、麦芽等消食导滞;心下痞而大便难加枳实、黄连、桃仁、大黄等清热通腑;心下痞胀加砂仁、桂枝等温中消胀;中寒冷痞加附子、干姜等温肾助阳。
(4)根据变证转方:脾胃气虚日久,因体质差异可能转化为胃阴不足,或气阴两虚,或脾胃虚寒等证,则治疗重点随即转变为滋养胃阴、补气养阴、温中散寒等。分别选方,胃阴虚者,用益胃汤加减;气阴两虚者,用麦门冬汤加减;脾胃虚寒者,用理中丸加减。
参 考 文 献
[1]赵鹏;健脾理气方治疗脾虚气滞型痞满病及其对胃动力影响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