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空气加压治疗仪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2)
2013-08-07 01:12
导读:2.6DVT的观察及患者在术后2周内出现以下症状需高度警DVT的发生。 (1)小腿疼痛,腓肠肌压痛,渐出现患侧下肢肿胀;(2)皮肤略有发绀或暗红,皮温可升高,浅
2.6 DVT的观察及 患者在术后2周内出现以下症状需高度警DVT的发生。
(1)小腿疼痛,腓肠肌压痛,渐出现患侧下肢肿胀;(2)皮肤略有发绀或暗红,皮温可升高,浅表静脉曲张,逐步出现患肢肿胀发硬、疼痛,活动后加重;(3)下肢局部压痛明显,沿血管可摸及索状物,压痛远侧肢体或全肢体肿胀。出现以上症状之一者需报告医师,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进一步确诊。如出现深静脉血栓,则肢体制动,并给予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钠及右旋糖苷注射液进行治疗。同时停止使用间歇性空气加压治疗仪。
2.7 DVT的预防 有DVT病史者,其DVT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第一次发生DVT患者,了解DVT的有关知识,可帮助患者提高对DVT的警惕,采取积极的预防治疗措施,减少DVT的发生。护理中,仔细观察病情,配合使用间歇性空气加压治疗仪,正确指导进行术后活动锻炼,是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保证[3]。指导患者加强预防措施,对于不同人群,采用不同的预防方法,如药物抗凝疗法及主动运动、被动运动、机械压迫等物理预防方法,以降低DVT发病危险因素,同时做好疾病的宣传工作,增强人群对此疾病病因及危险因素的认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减少DVT的发生。
3 结果
在这期间有20位患者术后第4天下床活动,停止使用间歇性空气加压治疗仪,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研究对象均无皮肤损伤及擦伤等不良反应。根据卡方检验χ2=9.32,P<0.001
组别 DVT发生例数 DVT未发生例数 共计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实验组 4 56 60
对照组 24 36 60
4 讨论
经典Virchuow理论认为血流滞缓、血管内膜损伤、高凝状态是引起静脉血栓的3个重要因素[4]。本研究对象均为下肢手术患者,具有上述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所以应采取预防措施。目前临床应用的抗血栓药物主要是低分子肝素钠、阿司匹林肠溶片、右旋糖酐糖苷注射液等抗凝药物。但由于抗凝药物易造成出血、皮疹、瘙痒等并发症,因此机械性预防措施更受到人们的青睐[5-6]。
我科使用的间歇性空气加压治疗仪,通过可充气的气囊间歇性充气,使下肢和足底静脉受压,增加静脉回流,减少血液淤滞。实验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间歇性空气加压治疗仪在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方面具有明显效果。且对患者无损伤,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医学会骨分会.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专家建议—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座谈会纪要[J].中华骨科杂志,2005.25(10):636-640.
[2] 陈廖斌,顾洁夫,王华,等.足踝主、被动运动对下肢静脉回流的影响.中华骨科杂志,2001,21(3):145-147.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3] 卢伟杰,余楠生.周期性充气加压预防下肢手术后深静脉血栓.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0,14(3):129-131.
[4] 蓝春勇,王小燕,张步林,等.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J].
老年医学,2008,17(2):70-72.
[5] 王华,刘世清,陈廖斌.康复训练对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6, 9(28):618-620.
[6] 李丽容,吴素清. 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对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对策[J]. 中国伤残医学,2007,15(5):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