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80例脊柱爆裂型骨折的CT诊断分析(2)

2013-08-15 01:19
导读:3.1X线平片表现为椎体横径增宽,高度减少,椎体后缘变形,椎弓根间距增大,棘突间分离等改变。椎体后缘PVBA线的不连续,说明骨折的骨折片突入椎管,
       3.1X线平片表现为椎体横径增宽,高度减少,椎体后缘变形,椎弓根间距增大,棘突间分离等改变。椎体后缘PVBA线的不连续,说明骨折的骨折片突入椎管,是诊断爆裂型骨折的可靠征象,在80例X线平片急诊正侧位片中,椎体后缘变形,PVBA线不连续达100%,与报道是相符的。当X线片有侧方弯曲,移位或棘突间距增大意味着小关节面骨折,脱位。棘突分离、椎弓根间距增大则意味着棘突间距的完全断裂伴椎弓根或椎板骨折。
        3.2CT对脊柱爆裂型骨折的检查,有更多的诊断价值:
        椎体、附件及骨性椎管的观察。CT能发现椎体矢状向的骨折线和椎体上、下缘间粉碎性骨折;按Denis将爆裂型骨折五种类型法,纵型骨折及骨折片移位程度。
        按Ferguson分类将脊柱分为三柱,对脊柱三柱损伤的观察及脊柱稳定性判断。CT可观察到三柱呈粉碎性骨折,椎体直径增大,骨碎片向四周移位,椎管内见骨碎片或骨块,硬膜囊受压,椎管狭窄,椎弓根、椎板等的爆裂型骨折及三柱情况。特别是是否累及后柱,因后柱对维持腰椎及脊柱的稳定结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重点观察中后柱情况,因中后柱对脊柱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2.4]。
  脊柱后柱除承受压力外,尚为传导前后拉力学的最大负压,故即是脊柱稳定性力学的基础,又是脊柱创伤之内固定器植入的形态依据[3]。本组资料表明,中后柱骨折病例中,均有骨碎片移位情况,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瘫痪存在。
  依据Wolter分类法,将椎管经CT扫描的横断面分为四度,显示骨性椎管大小,形态及完整性,识别由移位骨折片引起的椎管变形及狭窄程度。CT扫描示骨片后突入椎管,有4种形态,单个中央性骨片;骨片中部矢状裂开;粉碎骨片;不对称骨片。以单个中央骨片多见,骨碎片以不同大小、形态后突入椎管内伴有旋转或移位。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3.3软组织损伤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受到重视,CT扫描可显示脊柱旁血肿等较传统X线具有明显优势,同时反映有无椎间盘突出,椎管内有无血肿,硬膜囊及神经根、脊髓损伤的大致情况,本组9例见椎管内血肿。
        3.4鉴别诊断:CT很容易鉴别不典型爆裂型与单纯屈曲压缩型及骨折脱位型脊柱骨折。单纯屈曲压缩型骨折,不累及椎体后壁,爆裂型骨折骨折线可通过椎体后壁。骨折脱位型有脱位,在X线平片上容易发现滑脱移位程度,而CT扫描可见“双边征”,方可诊断为脱位,否则单靠轴位扫描不易诊断脱位。故X线平片是爆裂型骨折的基本诊断方法,CT对椎管内骨片与神经根、硬膜囊脊髓和椎管空间的中后柱观察有着显著优势,可作为爆裂型骨折的诊断依据。当临床表现严重但与X线、CT检查不相符,怀疑脊柱不稳定性骨折时,应及时作MRI检查。MRI可清楚显示脊髓内水肿、出血、断裂,神经根受压、韧带损伤、硬膜外血肿等情况。
  爆裂型骨折系指轴向压力加上不同程度的屈曲和/或旋转力作用于脊柱,产生了上终板的骨折及椎间盘的髓核疝入椎体,导致椎体自内向外的粉碎骨折[3]和脊柱不稳定型骨折,是制定方案的依据,应有X线平片、CT和MRI检查的综合诊断,根据每一病例的具体病情和的设备,首选合适的检查方法,以期达到及时的正确诊断,对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献
[1]第三届中日合作卫生技术人员(医学影像学)培训讲义,脊柱爆裂性骨折的影像学诊断章节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2002,6.14-16
[2] 唐陶富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73-275.
[3] 彭徐辉,杨子凯。脊柱爆裂型骨折的影像学诊断[J].全国医学影像学术交流会,汇编,北京:中华医学会继续部.2009.8.157-159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4] 李松年,唐光健.全身CT诊断学[M].北京: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8.1253-1257.
上一篇:怎样防止脑动脉瘤破裂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