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麻醉药的药效特征分析(2)
2013-08-20 01:05
导读:在体条件下,麻醉持续时间受局部麻醉药的外周血管效应影响很大。许多局部麻醉药对血管平滑肌分子具有双相效应:在低浓度时可使血管收缩,但在临床
在体条件下,麻醉持续时间受局部麻醉药的外周血管效应影响很大。许多局部麻醉药对血管平滑肌分子具有双相效应:在低浓度时可使血管收缩,但在临床应用较大剂量时可使血管扩张。不同局部麻醉药的血管舒张作用程度不同,例如,利多卡因、甲哌卡因和丙胺卡因的血管扩张作用强。尽管这些局部麻醉药在离体神经阻滞后恢复时间的差异不明显,但在体条件下利多卡因产生的麻醉持续时间比甲哌卡因或丙胺卡因短。丁哌卡因可使脊髓软膜血管扩张,但罗哌卡因却使之收缩,表明局部麻醉药对血管张力具有空间选择性,而与神经阻滞无关。
局部麻醉药对血管张力及局部血流的作用十分复杂,并受浓度、时间、血管床距离药物注射部位远近等因素影响。例如,皮肤表面使用的EMLA(组成成分为易溶的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混合物),应用初始时使皮肤血管收缩,并持续约l小时,然而在2小时后导致血管扩张。
(四)感觉/运动差异阻滞
另一个重要的临床问题是局部麻醉药可引起感觉和运动神经元的差异阻滞。在20世纪80年代丁哌卡因普遍应用于硬膜外阻滞,是因为应用丁哌卡因稀释溶液可以比其他药物更好地提高抗伤害性,而且不会引起运动神经元的过度抑制。尽管丁哌卡因和依替卡因都是有效的长效局部麻醉药,但在感觉和运动神经元差异阻滞方面却形成鲜明对比。当丁哌卡因持续输注浓度小于或等于0.125%,可产生良好的镇痛效果,仅有轻度的肌肉软弱无力,所以它被广泛应用于产科硬膜外镇痛和疼痛。当硬膜外单次注射丁哌卡因的浓度在0.25%~0.75%之间时,其感觉阻滞效果优于运动阻滞。依替卡因在此浓度范围内引发的感觉阻滞效果和运动阻滞效果相同。另外,罗哌卡因也具有对感觉和运动阻滞的差异,可引起感觉和运动阻滞的分离,当低浓度硬膜外阻滞时常常只产生镇痛而不影响肌力。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参 考 文 献
[1]潘耀东. 麻醉期间药物的相互作用. 见: 刘俊杰, 赵 俊, 主编. 麻醉 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322~333
[2]金有豫. 麻醉药及辅助药物. 见:陈新谦, 金有豫, 主编. 新编药物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213~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