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肿块的放射线表现网(2)
2013-08-26 01:00
导读:3.畸胎瘤 [图像特征] X线正位胸片: (1)右前中纵隔心脏与大血管交界处见一巨大肿块,边缘不规则,密度不均匀,轻度分叶,边缘毛糙; (2)肿块内似见一高
3.畸胎瘤
[图像特征]
X线正位胸片:
(1)右前中纵隔心脏与大血管交界处见一巨大肿块,边缘不规则,密度不均匀,轻度分叶,边缘毛糙;
(2)肿块内似见一高密度影。
(1)右前中纵隔见一混杂密度肿块,其内分别见骨、脂肪及软组织等三种密度;
(2)肿块后见部分肺不张。
MRI T1加权像:
(1)左前纵隔见混杂信号肿块,其内分别见脂肪、软驻织及液性信号成分;
(2)左肺部分不张。
MRI T2加权像:
(1)符合T1加权像所表达的信息。其内液性成分信号与左侧胸水信号一致。软组织成分呈中等信号;
(2)肿块有明显低信号包膜。
MRI脂肪抑制T2加权像:瘤体内脂肪成分的信号被抑制,呈低信号,进一步证实上述两种加权图像所表达的不同组织成分的信息。脂肪抑制像对于鉴别含脂肪及液性成分的畸胎瘤有重要意义。
[影像诊断] 纵隔畸胎瘤。
[临床提醒] 畸胎瘤和畸胎皮样囊肿统称为畸胎类肿瘤,常位于前纵隔,呈囊实性肿块。X线平片主要起定位和发现病变作用,但若发现脂肪和(或)骨样密度,常能作定性诊断。CT检查在肿瘤内出现脂肪和(或)骨样高密度为此类肿瘤的特征。MRI对脂肪和液性成分的显示极具特征,但对钙化和骨成分的识别不及CT检查,故CT和MRI不仅能够判断肿瘤是实性还是囊性,还可发现肿瘤有无外侵、淋巴结有无肿大等恶性征象。少数畸胎瘤表现不典型,尤其位于中后纵隔者诊断较困难,应注意与纵隔内其他肿瘤鉴别。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4.淋巴瘤
[图像特征]
X线正位胸片:
(1)纵隔影明显增宽并向两侧肺野突出;
(2)纵隔肿块与血管、心影分界不清,两侧边缘呈波浪状。
(1)主动脉旁、主动脉窗内、腔静脉前后见多个淋巴结肿大,其密度均匀,并相互融合成团;
(2)血管及纵隔正常脂肪间隙消失。此为恶性征象之一。
MRI T1加权像(冠状位):两侧中下纵隔胸椎旁见对称性的等信号肿块影,融合成团块状,信号均匀,边缘呈分叶状。
[影像诊断] 纵隔淋巴瘤。
[临床提醒] 纵隔淋巴瘤的X线主要表现为纵隔影增宽,两侧气管旁和肺门淋巴结肿大,胸部CT和MRI可显示纵隔内肿大的淋巴结影的形态、范围及内部结构等,根据临床病史一般能够确诊.但CT或MRI对淋巴瘤的检查应包括腹部,以了解腹部淋-巴结情况。淋巴瘤应与转移性淋巴结肿大、结节病、纵隔原发肿瘤及淋巴结结核等疾病鉴别。
5.支气管囊肿
[图像特征]
X线正位胸片:囊肿位于中纵隔、右主支气管旁,呈椭圆形,边缘光滑清楚。
X线断层胸片:为同一患者。囊肿位于隆突下,支气管隆突下分叉角度增大。
CT平扫:右纵隔气管旁见一低密度影,CT值为8 HU,提示为水样均匀性低密度改变,边缘光滑。此为囊肿的典型征象。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MRI T2加权像:右后上纵隔见一囊状高信号,边缘光滑,其外后缘呈囊袋状改变,提示有一定的张力。
[影像诊断] 隆突下支气管囊肿;支气管囊肿。
[临床提醒] 支气管囊肿以气管旁和隆突下为最多见。X线平片无特征性改变,CT可清晰显示囊壁薄而光滑,囊内密度与其内容物的性质密切相关。当囊肿与支气管相通时,可见含气影或气液平,增强检查无强化。MRI检查可显示其囊性病灶的信号特征。本病有时需与食管囊肿或淋巴管囊肿等鉴别,高密度囊肿或感染后囊肿需与实性肿块鉴别。
6.神经源性肿瘤
[图像特征]
X线正侧位碘油造影胸片:
(1)肿块与支气管分界清晰,即“轮廓征”,提示肿块位于后纵隔区;
(2)肿块密度均匀,边缘光滑。
侧位胸片:证实正位胸片所见,肿块边缘十分光整。
CT平扫:左上纵隔旁见一大的肿块影,CT值为42 HU,密度均匀,相邻椎体部分皮质变薄。
MRI T2加权像:肿块位于左侧胸椎旁,呈类椭圆形。肿块紧贴胸椎,呈长T2高信号,其内见稍低信号。
[影像诊断] 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后纵隔神经鞘瘤。
[临床提醒] 神经源性肿瘤绝大多数位于后纵隔脊柱旁,多为良性。X线检查可发现后纵隔类圆形肿块影,CT、MRI表现为类圆形或哑铃状软组织密度或信号,可有浅分叶状轮廓。其中“哑铃状”为其特征性征象,MRI对瘤体与椎管的关系及脊髓是否受压等明显优于CT,对骨质的改变显示MRI不如CT。本病应与椎旁脓肿、胸膜瘤、转移瘤、脑脊膜膨出等鉴别。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参 考 文 献
[1]陈文彬,潘祥林,等.诊断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