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析孙思逛医学伦理思想中儒、道、释的交融(2)

2013-11-06 01:05
导读:但孙思邀并不盲目追求肉身不死。他借老子之“如膏用小住之与大灶”来比喻人寿命的长短,言下之意寿数是有限的,他时而亦提到“不死”,但其“不死
    但孙思邀并不盲目追求肉身不死。他借老子之“如膏用小住之与大灶”来比喻人寿命的长短,言下之意寿数是有限的,他时而亦提到“不死”,但其“不死”指长寿,非谓成仙。这与儒家对待鬼神的态度如出一辙。《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和孔子一样,孙思邀是怀疑鬼神的存在的。孙氏当然不是无神论者,否则其医方中不会保留那些道佛咒禁。可贵的是,他能清醒地认识到“神仙之道难致,养性之术易崇”。《论语·先进》中记载子路问孔子如何服事鬼神,孔子教导说,活人尚且不能服事,怎么去服事死人;子路又请教死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说,生的道理还没弄清楚,哪能懂得死。这种将鬼神与人事予以区分,引导人们关注现实的态度无疑是积极的。孙思邀始终理智地将“性命兼修”的重点放在保养身体、延年益寿等现实问题上。他把本来为了致礼于神佛的礼拜活动当作行气之道,嘱老年人日日施行,以免安坐不劳引发雍滞,足见孙氏将现实的人事放在第一位。他还在《大医精诚》中以因果报应来警示医者:“人行阳德,人自报之;人行阴德,鬼神报之。人行阳恶,人自报之;人行阴恶,鬼神害之。”这是承认鬼神的存在。因果报应虽属糟粕,但劝人向善、注重医德之意犹为可取,且与儒家“慎独”的修行理论亦不谋而合,所谓“慎独”,即在只身独处、无人知晓时,也必须十分谨慎地使自己的行为举止符合于道德准则。因为“为善为恶,夭皆鉴之”,在孤栖独处时,尽管他人不能看到你的所作所为,但天地鬼神是洞察幽微的。以鬼神信奉助教化向来是儒家的大智,如《中庸》借祭祀祖先宣扬孝道、淳化民风:“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论语·学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由此可见,孙氏继承了传统儒家重人轻神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宗教神学的腐蚀。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3、不杀生与人为贵
    孙思邀尤为悲天悯世,相传他曾治愈一只猛虎,老虎痊愈后为了感恩便成为他的坐骑,故现今药王庙中的孙思遮像总是骑虎而行。孙思邀认为在爱惜生命上,人和动物是一样的,此基于佛教众生平等的思想。六度中的持戒,首要戒禁便是杀生,不仅不伤害人的生命,也不故意伤害动物的生命,以保护众生。在中药取材方面,孙思邀耻于损彼益己,深刻地认识到杀害生命来求得生存,离生命的意义反而更远,因此表明在自己的方子当中不用活物为药,哪怕是一个鸡蛋,也须是十分紧急的重要关头,才怀着悲悯的心情忍痛用之。
    孙思邀信奉佛教不杀生的戒条,拒绝以活物为药,似有“阻碍药源的开发利用和疗效的探索”之嫌,但其《要方》、《翼方》所列六千余首方剂中,动物药屡见不鲜,有动物的全体,亦有动物的内脏及各部位,可知他在医疗实践中并未严格守戒。他在《要方》卷一《药藏》中提及“见诸世禄之家,有善养马者,尚贮马药数十斤,不见有养身者有蓄人药一锚株”,认为贵畜而贱身的做法极不明智,甚至“诚可羞也”,感叹“伤人乎不问马,此言安用哉”。这是典型的儒家人本精神。儒家向来重视对人的研究,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当马厩失火被焚时,孔子只关心火灾是否伤及人,而不打听马。在儒家那里,人就天性而言虽与一般禽兽并没有多大区别,但如果仅止于这种天然的本性,也就无异于将人等同于禽兽。《荀子·王制》指出:“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孙氏亦认为“二仪之内,阴阳之中,唯人最贵”,“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其实,佛教虽讲“众生平等”,但又将人类称作“含灵”,即万物之灵,人与动物仍是有所区别的。佛也强调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再者,信奉不杀生往往伴随素食主义,孙思邀本身并非素食者。佛教禁肉食也只是梁武帝之后汉族僧尼特有的制度,印度佛教并无此规定,但强调只吃“三净肉”,即“没有看见、没有听闻和没有怀疑是杀生的三种肉”。在《翼方》卷十二《养性》中阐述养老之道时,反复告诫老人要“常念生无念杀”,“肉食者,必不得害物命”,“不得杀生取肉以白养”,应以钱买。故蛇虫、水蛙一类,孙氏所用为市售,并非亲手所杀,吃尚且无罪,何况用于拯救芸芸众生。事实证明,孙思邀非常重视有效药物的发现和整理,《本草经集》、《新修本草》所记载的乔麦、糯米、动物肝脏、山韭、葱等,均是孙氏最早著录或首先选用的药物。他用药时从实际需要出发,并非僵直不化地拘泥于戒规。之所以强调不杀生,意在告诫医者临证遣方时不要随意使用动物药,一能培养医人慈善之心,二亦能降低药物的成本和寻求难度,这与其不处珍贵之药、践行忠恕之道、爱民为民的理念是相通的。
    孙思邀的医学伦理思想熔儒、道、释于一炉,并择优汰劣,很多看似相互矛盾的理论都能为其所用。与其说儒、道、释影响了他,不如说他改造了儒、道、释的有关理论,使三家思想蜕变为一种新的营养。受条件所限,其著作难免存有一些封建礼教、迷信成份。毕竟瑕不掩瑜,孙氏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将“智圆行方”体现得淋漓尽致,博大精微而道全德备,蔚然为一代宗师。
上一篇:肺结核的护理网 下一篇:浅谈住院病人护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