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微观辨证”的产生及其发展(2)

2014-07-02 01:17
导读:2“微观辨证”产生的必然性 2.1“微观辨证”是中医临床诊治的需要 临床疗效是一种医学是否优越的重要评判标准。中医传统的辨证论治体系利用四诊的方

  2“微观辨证”产生的必然性

  2.1“微观辨证”是中医临床诊治的需要 临床疗效是一种医学是否优越的重要评判标准。中医传统的辨证论治体系利用四诊的方法进行辨证,对于很多疾病都有很好的疗效。但是也有一些“潜隐证”,临床无“证”可辨,所以结合和借助现代科学手段对其进行诊断成了中医诊疗的必然趋势。如传染病、肿瘤初期,虽无临床表现,但经现代手段确诊后,可推论其病机属“毒”、“热”等邪所致,可选用具有抗病毒、抗肿瘤等作用的解毒清热类药物予以“截断”治疗;肝炎、肾炎等疾病恢复期,即使无相应症状和体征,现代中医也可针对其检验异常进行辨证治疗。因此,“微观辨证”首先是提高中医疗效的需要。

  2.2“微观辨证”是循证医学发展的需要  循证医学是近十几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它所追求的是临床疾病的诊疗方法都应该遵循充分的科学依据,提供证据和应用证据是它的主要研究内容,被认为是临床实践和决策不可替代的可靠方法。中医传统辨证是通过四诊收集证据,以外测内,以常衡变,将诊查结果作为辨证、立法、用药的依据,与循证医学有相似之处。但是中医总体来说仍然属于宏观地表象地认识事物的范畴,对症状和体征的把握有很强的主观性,无论在临床治疗上还是基础研究中,重复性较差,很难以此做出系统评价,更不能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5]。因此,“微观辨证”通过对现代医学检测手段(影像学诊断、病理学诊断、基因诊断等)的运用,使传统四诊视野得以拓宽,使中医诊断和临床疗效的评价更加客观化和科学化,使临床诊治水平得以提高,顺应了循证医学的需要。

  2.3“微观辨证”是中医证候学发展的需要 中医证候学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证候学研究也是发展中医理论的一项巨大的工程。“微观辨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阐述证候发生的机制和发现可用于辅助临床辨证论治及进行疗效评价的客观指标,一定程度上弥补中医传统四诊方法的主观性强、定量分析困难、统一标准难以形成等不足。中医病证的诊断缺乏“金指标”,其疗效很难被国际认同。20世纪90年代,WHO和美国国立神经精神疾病研究所发表了两个特别报告[6,7],对国际脑血管病研究现状进行评估,除在流行病学部分摘录了中国的资料外,无中医药的内容。这固然和我国的一些研究资料未能进入国际资料库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研究方法学的缺陷,尤其是中医辨证论治未能得到承认。因此,“微观辨证”的方法可以开拓中医证候学研究的思路;“微观辨证”通过对“证”的客观把握,有助于提高中医疗效的显示度以被世人所公认。

  3“微观辨证”产生的可能性

  3.1中西医结合的环境 中西医结合的产生是“微观辨证”产生的基本条件。建国以来,由于对“中西医结合”政策的大力支持、研究基地的广泛开办、研究人员的积极培养等各种条件的具备,中、西医人员的隔阂逐渐消除,为中西医结合事业提供了一个极为宽松、健康而有利的环境,中西医结合的基础与临床各项研究如火如荼地展开,为“微观辨证”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3.2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微观辨证”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医学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实验室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甚至基因检查等先进技术,旨在从器官水平、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等较深层次上辨别证候,从而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一定客观依据的辨证方法。从概念上我们可以看出用于“微观辨证”的检测手段,除了传统的四诊之外,还包括现代医学,乃至现代科学的一些深层次的手段,也可以说是中医传统的辨证论治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的产物。所以,现代科学的发展势必会对“微观辨证”的产生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2.1现代科技对中医学研究思维的影响 在现代科学的影响下,医学不断向微观、宏观领域延伸。微观方面:如分子生物学、放射免疫学以及超微结构研究技术、各种影像技术等,都在医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宏观方面:在强调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前提下,重视社会、心理因素与人体生理因素的相互作用。这客观地促进了中医宏观理论和现代微观检测手段的结合。结构与功能的统一长期支配着医学的研究。在现代科学影响下,医学对机体结构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分子、基因水平,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改变与它的功能活动密不可分。对中医的研究,也向着因果性探索的方向进行。如“证”本质的研究也是如此,已不再局限于线性关系,而主要是从非线性网络关系出发,这不仅使“证”本质的研究成为中医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阶段,同时决定了该研究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上一篇:老年人反流性食管炎的长程治疗探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