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3.2.2现代科技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法的影响 现代科技如生物工程技术、信息技术以及模糊数学等都为中医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极其有利的工具和手段。以下仅举数学和生物化学为例说明。(1)近代数学。科学的认识需要在定性的基础上提出定量的分析和依据,定量是定性的深化和精确化,中医学也不例外。近代数学向中医学渗透,与中医学结合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应用数理统计、集合论和模糊数学、泛系理论等[8]。近10余年,数理统计学的方法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中医学的研究中,如测定正常值,通过各种医学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学差异检验、相关与回归分析等,以及建立中医证候诊断数学模型。因此,引进现代数学的方法有助于解决中医诊断标准化和客观化的问题。(2)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在中医药理论研究中的应用,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当时还只限于少数单位的生化指标的测定。目前,已经出现了全面研究的新局面。利用生化指标对四诊中的舌、脉象,八纲中的阴阳、寒热、虚实以及脏腑、气血的本质等进行了研究。如通过对20多种疾病的研究,发现阴虚者血浆cAMP占优势,阳虚者血浆cGMP占优势。
3.2.3现代科技对中医诊断客观化的影响 当代新的科学技术如计算机技术、超声技术、核物理技术、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并逐渐结合在中医体系中,推动了中医诊断的客观化。(1)舌诊的客观化研究。舌诊研究中用标准色列、比色板作为舌诊辨色的客观指标。舌活体显微镜检查、舌血流量测定、电镜观察、舌印片脱落细胞学检查等,有助于阐明各类病理舌象机制。如:舌微循环异常与舌质紫暗的出现率与高血压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舌质以紫暗瘀斑舌为多;肺心病患者随血氧分压的升高,舌质的变化可由暗紫至绛紫至红绛至鲜红,而血中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则出现相反的变化,舌质由鲜红转变为青紫;阴虚程度和红光舌的程度呈正相关,红光舌的色红程度和低血钾呈线性相关,这些都是对舌诊客观化的探索。(2)脉诊的客观化研究。对脉诊客观化的研究在于进行了形式多样的脉象仪的研制。从心血管功能、血流动力学角度探讨了脉象的形成机制,建立了一些脉图的分析方法,基本确定了临床常见单一典型脉象的脉图特征与参数,探讨了常见病证与脉象、脉图的关系等。此外,纤维胃镜、X线、B超、CT等影像学资料亦有助于中医辨证。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1982年制定、1986年修订的血瘀证诊断标准将实验室指标纳入其中,1999年修订的小儿脾虚证诊断标准(草案)亦将实验室指标作为参考。但由于舌诊仪、脉诊仪、腹诊仪等仪器本身获取的信息量不够、欠灵敏,与临床实际运用还有较大的差距,故应用于中医诊断的客观指标仍然有限。
4“微观辨证”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4.1“微观辨证”的优越性 “微观辨证”作为“宏观辨证”的必要补充,已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中医临床诊疗以及中医证候的基础研究之中。
4.1.1阐明证候的病理生理基础 辨证不仅是对机体外在证候与功能的认识,也是对其内在生理、生化、病理基础的认识,通过“微观辨证”和“辨证微观化”二者之间在临床上的相互结合,可以逐步寻求各种“证”的微观过程。例如,对肾虚证的病理生理基础的研究表明肾虚证与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等内分泌功能有关,也与免疫功能、自由基、脂质代谢、能量代谢、机体水盐调节机能、微量元素等有关。中医辨证重点是从整体把握人体的机能状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医学科学工作者,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对四诊内容进行了深化和扩展,即从人体的不同层次和水平(系统、器官、细胞、亚细胞、分子等)去阐明证候在结构、代谢、功能诸方面的物质基础,并寻找对证候具有诊断价值的微观指标,以期建立证候的诊断标准[10]。这是对“证”微观层次的探索。
4.1.2辅助中医临床的早期诊断 “微观辨证”多用在“无证可辨”(指有病而无证)、证候不太明显(有若干症状而未能构成证)、证候复杂以致辨证困难的情况,也有助于辨析在某些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有微观的变化而未能形之于外的所谓的“隐潜性证”[1]。“微观辨证”可以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并正确地指导治疗。内窥镜、X线、CT、超声波等影像学检查内容,可分别对脏腑色泽、形态、位置及体内积聚、痈疡、水液停聚等情况进行直接或间接探查,以弥补由外揣内之不足,为脏腑、气血病变提供更加可靠的辨证依据。中医对某些病轻而无临床症状可辨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肾炎恢复期等通过“微观辨证”,利用现代医学的一些检测手段,发现其潜在证候,可弥补以往中医对这些疾病的无症状情况下诊治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