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移植等手段治疗股骨头缺
2014-09-24 01:17
导读:医学论文毕业论文,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移植等手段治疗股骨头缺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移
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移植等手段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移植等手段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5年2月应用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移植等手段治疗15例、年龄9~41岁(平均25岁)的小儿、中青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9~12岁4例,Catterall分型Ⅱ型2例、Ⅲ型2例;20~41岁11例,Ficat分期Ⅱ期4例、Ⅲ期7例。多数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及髋关节活动功能受限,Harris评分平均70分。手术采用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移植、髓芯减压或钻孔减压、滑膜次全切除。术后髂人字石膏固定髋关节于屈曲、轻度外展、内旋位。术后4~6周开始半坐位活动。术后3~6个月开始部分负重,术后8个月开始完全负重。结果 15例随访15~30个月,平均23个月。14例疼痛有效缓解,Harris评分平均90分,股骨头X线表现无进一步发展或好转。结论 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移植等手段治疗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Harris评分,有效防止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小儿,中青年;骨移植
我院2001年1月~2005年2月采用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移植等手段治疗15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取得了较好的初步效果,现将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例,年龄9~41岁,平均25岁。9~12岁4例,Catterall分型[1]Ⅱ型2例;Ⅲ型2例,20~41岁11例,Ficat分期[2]Ⅱ期4例;Ⅲ期7例。Harris[2]评分平均70分。术前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双侧旋髂深动脉走行、内径及血流频谱未见异常。
1.2 手术方法
1.2.1 暴露、游离血管蒂、髓芯减压或钻孔减压、滑膜次全切 静脉复合麻醉或硬膜外麻醉,患者仰卧位。患髋垫高。手术采用髋关节改良Smith-Peterson切口,自髂嵴中部开始沿髂嵴至髂前上棘,再沿腹股沟韧带延长到股动脉外侧1 cm后折向股骨远端,长约10~15 cm。切开皮肤、皮下、筋膜,在髂前上棘下方2.5 cm处找到股外侧皮神经,分别向远近端游离并保护。显露并分离股动脉,向近端分离(可至髂外动脉),游离至髂前上棘附近。保留髂骨翼内侧2 cm的肌蒂(该旋髂深动静脉分支在肌蒂内走行),保护血管蒂、肌蒂。常规方法暴露髂关节,自起始部切断缝匠肌、股直肌并向下翻开,保护股神经的股直肌肌支,“T”形切开关节囊前壁,小儿病例予以次全切除关节滑膜组织,搔刮股骨颈后方滑膜,头颈交界处以3.5 mm钻头多处钻孔减压致鲜血流出。成人病例于大转子外下方行纵切口暴露股骨大转子下方外侧骨皮质,沿股骨颈上下缘各放置1枚克氏针,沿股骨颈前方放置一枚克氏针以确定前倾角,自大转子下、股骨颈上下缘中点偏后处平行于股骨颈(前倾)向股骨头钻入一导针,用直径1 cm环锯沿导针钻入至股骨头软骨面下3~4 mm(可于前方切口内以克氏针标识环锯所进深度与股骨头关系),取出骨芯后,经隧道以刮匙刮除股骨头软骨下骨深面病变组织。所有病例均于股骨头颈区前面凿取骨槽(成人约3.5 cm×1.5 cm×1 cm,小儿约2.5 cm×1.0 cm×0.8 cm)。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1.2.2 切取骨瓣并植骨 依据股骨颈前方凿取骨槽的大小切除相应偏大的髂骨外板皮质后切取带血管蒂的髂骨瓣。将骨瓣向髂腰肌下方、股四头肌中间自内向外穿出,移植于股骨头颈区前方,嵌入骨槽内。活动关节观察骨块稳定性及血管蒂情况,最后冲洗术野,内置引流管,逐层缝合,关闭切口。髋人字石膏固定髋关节于屈曲、轻度外展、内旋位。
1.2.3 术后处理 术后4~6周开始半坐位活动。术后3~6个月开始部分负重,术后8个月开始完全负重。
2 结果
15例患者获15~30个月(平均23个月)随访。14例疼痛有效缓解,Harris评分平均90分,股骨头X线表现无进一步发展或好转。1例疼痛无明显好转,Harris评分无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