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的辨治体会(3)
2014-11-30 01:44
导读:化湿通络可用平胃散或二陈汤加霍香、佩兰等。 清除痰热,方用小陷胸汤,黄连温胆汤等。 补虚主要是补阴、补阳(补肾)、补气、补血、补肝肾。 经多
化湿通络可用平胃散或二陈汤加霍香、佩兰等。
清除痰热,方用小陷胸汤,黄连温胆汤等。
补虚主要是补阴、补阳(补肾)、补气、补血、补肝肾。
经多年临床观察和辨治,心绞痛以虚为主,虚多实少,且以气虚,阳虚为主,气虚贯穿整个心病的任何证型,因血运行赖气的推动,任何血液、气机的停滞不通,虽有自身的病变,但与心气、元气的推动无力有关。笔者通过临床,将参用于各种症型,收到满意的效果,气虚者重用补气药,无气虚症者,轻用补气药。补气药中,参胜于北芪、参尤的长白山野山参、高丽参、美国野山花旗参为佳,次者为移山参,再者为边参、红参、晒参。野山参有大补元气作用,故效最佳。这改变的朱丹溪于<丹溪心法>中言:“痛甚者脉必伏,用附子之类,不可用参术”“诸痛不可补气”的治法之忌。参照临床及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一医院丘瑞香等报告<人参对老年冠心病肾虚患者性激素双向调节的研究>,经几十例心绞痛患者治疗的临床观察,用了人参,生脉散未见加重了病情,反而见症状有所好转,这可能是冠心病引起痛者,为经气络脉不通,人参有补益元气、心气的作用,使气血的运行增力,部份痰浊瘀滞在气运行有力推动下得到畅通。故提出改变传统诸痛不可补气,痛甚者脉必伏,用温药附子之类,不可用参、术的治法之忌为心痛亦可补气,用参、术。中医认为阳统于阴,心本于肾,肾又为脉之根,气之根,所以补法以补肾入手。补阴常用生脉散、杞菊地黄丸,药物可选用龟板、熟地等;补阳可选用灸甘草汤,右归饮,同时要做到“补阴顾阳,补阳护阴”,阴阳兼顾的药物如山萸肉,菟丝子、淫羊霍、五味子等。补阳护阴的药物如当归、熟地、杞子、龙眼肉等。龙骨牡蛎摄纳精气有阴阳两补的作用。补肾阳以鹿茸尤佳,肉桂亦可,温阳以附子、桂枝。在补肾时,笔者常据心肾阴阳相互关系的情况,选用交泰丸交通心肾,并调节肉桂与川连的药量,以其使心肾的阴阳得已交通而达到平衡。合并血虚者,可用八珍汤加泽兰、益母草。虚则补其母,说明补养肝脏在心绞痛中有较重要的作用。药物选用生姜、艾叶、吴茱萸、地黄、首乌、女贞子。清.李潆<身经通考>“凡心脏得病,必先调肝肾二脏,肾者心之鬼,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故心病先求于肝,是澄其源也。五脏有病,必先传其所胜,水能制火,则肾邪必传于心,故先制其肾,逐其邪,不能肾邪于心”,说明了补肝肾对心病所起的重要作用。至于出现厥脱证,阳脱时要回阳固脱,用四逆或参附龙牡汤、独参汤。喘证不能胜任体力劳动,多为气虚,宜重用人参。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附:姚╳╳,女,47岁,已婚,96年3月初诊,诉胸前区闷痛,感冷,伴见头晕,偶有四肢震颤,曾查心电图;窦性心律,心肌损害。询问病史,该患者为工人,每天晨起需露天作业,常淋雨露,感寒仍继续工作,查舌淡脉细弱,舌无瘀点瘀斑。前经医诊治,用温里散寒的仲景方附子苡米散加味症状反复,久而未愈。余考虚寒凝心络,在附子苡米散方基础上加入人参等药,处方附子5g、薏米15g、人参12g、桂枝8g、白芍12g、肉桂4g、麦冬10g、全瓜萎12g、地龙10g、鹿茸12g、龟板24g、川连2g,虽违前贤“诸痛不可补气”“痛甚者脉必伏、用温药附子之类,不可用参术”之训,但用药后症状好转,经服二十余剂,症状明显好转,发作次数显著减少,这可能是寒凝心络,气机阻滞,温里后寒虽散,但气滞未通,需用人参补气,推动血肪运行,即痛不可补但心痛亦可,这是补气法在心绞痛治疗中起作用的一个例子。
二、 心肌梗塞的辨治体会
证候: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有合并症者更复杂,主要表现如下:
(一) 症状:膻中或胸膺部剧痛、闷痛或压榨性疼痛,典型的约80%,不典型的约13%,个别可以不痛,个别可以表现为偏头痛、颈项痛或腹部疼痛。多数伴有喘证(心力衰竭),咳嗽(肺炎),中风(脑血管意外),结代脉(心律失常)等,因此无痛性心肌梗塞常被合并症掩盖,须提高警惕以防漏诊。如无痛又不伴并发症,仅表现胃肠道症状者如腹型心肌梗塞更须注意,大约1/3以上的病人伴有胃肠道症状,严重者可大汗淋漓,四肢厥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