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地根经济视角下土地政策反周期调节的机理(2)
2013-06-21 01:18
导读:基于土地供给管理的产业政策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政府直接干预的土地供给运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布局具有显著的政策效应。从供应总量、供给结
基于土地供给管理的产业政策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政府直接干预的土地供给运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布局具有显著的政策效应。从供应总量、供给结构和空间布局三方面进行土地供给管理,与相应的产业政策相结合。运用节地技术和集约用地政策,分别对产业规模、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技术和产业空间布局进行规制和影响.可以促进地区产业发展.带动地区经济增长基于土地价值的利益分配机制l_土地的价值分配与资源的有效配置。土地不仅是一种资源,而且具有资产属性,即土地资产拥有价值,它能通过人类劳动产生价值。
还因其稀缺性和位置固定性具有增值潜力。利用土地价格、地租、土地税收和土地金融,对土地价值及其产生的收益进行合理的分配,有助于调动相关利益方的积极性,促进宏观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地租的作用在本质上就是保证平均利润率规律对经济的调节作用。通过地租杠杆实现让利与取利.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本在不同的级差土地以及部门和产业之间合理流动.直接或间接制地决定投资方向,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导向作用,从而达到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事前或事后的调控。
土地价值分配的理论基础是土地价值捕获理论。该理论来源于亨利乔治的土地改革思想。土地价值捕获理论基于社会贡献的土地价值增值应全部或部分被社会回收的理念,认为政府,可以凭借税、费或其他财政手段将土地价值增值转化为公共财政收入,或是更直接地让开发商把来源于土地增值的资金投入到一些公共利益的支出中。土地价值捕获的方式包括财政性方式和相关管理手段。.财政性方式要求私人业主支付税、费来实现政府对土地价值增值的回收。管理手段则是政府针对城市土地增值的使用、分配而精心设计的机制,它使得开发商将本质上源于土地增值的资金投入到一些公共利益的支出中.而且一般是通过强迫私人业主以实物支付的形式对公共利益做出贡献来实现的。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土地价值捕获理论表明.土地价值因城市公共投资(开发)而增加应被征收为社会公用。因此。这种机制实质上是一种价值供给,通过地租征收制度改革、土地税收变动、土地收益的转移支付以及土地信贷等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价值的再分配.从而实现宏观经济总供给与总需求在价值层面的平衡。
地价值分配的宏观调控机制。土地价值分配机制借助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才能实现宏观政策的目标。土地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运用本质上就是总供给管理和总需求管理的结合.既能克服短期有效需求不足产生的经济波动,也能减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供给约束。比如。在经济衰退时期,中小企业资金紧张,民营企业创业动机减弱,土地管理方面可以从结构性减税、土地融资等方面对中小企业进行扶持。同时,政府为了刺激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进行了大量的转移支付和大规模的建设性投资,因此产生了巨大的财政赤字,这时,政府可以从保有环节对土地和房产征收物业税,对投机需求旺盛的交易环节征收土地增值税.以增加财政收入,平抑地产投机,调节贫富差距。
当前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政府集中得过多,留给企业的太少.不利于扩大企业的投资需求和老百姓的消费需求。当经济处于萧条阶段时,宽松的土地价值分配政策(如地价下降、土地及房产税收减少)会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增加,并导致物价水平上升,产出增加:宽松的土地供应政策和货币政策相结合,增加了经济活动中的土地数量。财务杠杆效应导致资本供给增加,更多的生产活动被激发,就业增加,产出增加,物价水平下降.整个经济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了均衡。当然这一过程及其效应的实现有赖于一个规范的土地市场和严格的土地管理体制。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基于土地可转让配额的市场交易机制我国经济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产生了巨大的用地需求,囿于人口规模大、人均耕地严重不足的国情.经济发展对土地承载能力尤其是耕地的有效保护形成沉重的压力。根据最新的土地变更调查,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国耕地总面积为18.2574亿亩。新修订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别保持在18.18亿亩和18.05亿亩。而目前全国耕地面积已从1995年的19.51亿亩减少到现在的18.2574亿亩,我们的人均耕地更是只有1.39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增地减已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最突出的矛盾。也就是说到2010年我国仅有744万亩的地可以用于新增建设用地.而下一个10年。我国仅有1300万亩的耕地转用指标可以指望。
长期以来.政府的供地思路是按照需求决定供给,由用地单位提出用地需求的申请,土地
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审核,该部门根据用地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下达用地指标。
需求的刚性必然带来供给的无限制膨胀。这种审批经济只会扩张用地需求。增加用地紧张,并且滋生土地寻租和腐败。要真正落实最严格的保护耕地和最严格的节约土地
的制度.就应采取以供给决定需求,以土地存量决定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方向和结构,遏制土地需求的无限膨胀。土地供给政策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思路上,而应建立在完善土地二级市场的基础上.划定一个地区永久性耕地数量,确定一个地区的建设用地总量.用地指标划拨之后.在一定时期内。总的指标不再增加.允许用地指标在用地单位之间进行转让.用地单位根据用地成本和用地收益比较决定指标的买卖。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非农建设用地指标的地区间转让实际上是土地发展权的市场化即在法律许可范围内.按照都认同的可开发比例定义土地发展权,并把发展权平等地分配给每个土地所有者.然后让市场自动调节和配置土地所有者享有的发展权。因此,基于土地可转让配额的市场交易机制实质上是产权的供给。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基于地根经济的思想.本文阐述了土地政策参与宏观经济的作用机理。探讨了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节的经济逻辑。需要注意的是,基于土地实物供给的政府干预机制可能会因为政府失灵而出现土地资源的低效配置.基于土地价值分配的市场调节也可能会因为市场失灵而出现价格信号扭曲:政府的直接干预和间接的市场参与都会增加社会成本,并可能进一步扭曲土地市场。通过土地发展权的转让交易则可以在土地供给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实现土地最优配置.不仅有利于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和集约利用.而且对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将产生显著的激励效应。
政府和市场是两大主要的资源配置制度.政府在总量和结构的调节上具有优势.而市场的作用则更多体现在微观层面上。上述三个机制是分别通过实物配置、价值配置和产权配置来参与宏观经济调节,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这一理论过程为反周期调节的政策设计提供了学理基础。三种机制各有侧重.在政策设计上须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