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现有的关于土地宏观调控的文献忽略了从土地的三位一体属性探讨其作用机理,地根经济论虽有提及但未做深入研究。本文循着地根经济论的逻辑,着力于土地的三位一体属性.结合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反衰退、保增长的宏观经济管理实践,分析土地政策在反周期调节中的机理。
一、土地政策宏观调控的经济逻辑
经济逻辑之一:土地的三位一体属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国土地利用和管理正在由注重资源、资产属性向资源、资产、资本属性三位一体转变,土地与信贷、证券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这一属性不仅产生经济价值并通过一定的经济活动体现为经济功能,而且通过一定的制度形式和手段产生间接的政策效应。土地的经济功能是其使用价值的体现。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两个属性,在土地的使用价值中,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在不同的产业活动中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土地的资源属性体现为生产功能.在农业生产中直接与人类劳动相结合形成产品;在工业、服务业和交通设施产业中以承载功能提供服务;在旅游、住宅、休闲等产业中,土地不仅提供承载功能,还能提供愉悦和美学功能。
土地的资产属性体现为收益功能。作为一种资产,土地与人类物化劳动(如技术、设备、厂房等)和活劳动相结合形成生产力,在提高自身价值的同时也凝聚劳动价值.成为一种物化形态的新增投资.为未来收益的产生提供资产保证。土地的资本属性体现为再分配功能。由于土地金融化导致了土地资本的高度流动性,高强度的投资投机活动本质上是对贴现土地未来收益的分割和争夺。
经济逻辑之二:地根经济论地根本意为土地供给,意指土地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地位,与银根(即货币供应)对应.土地管理由原来的一般性资源管理逐步上升为宏观经济管控工具。土地制度乃中国政治和经济之根.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红利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地根之租的分配。靳相木提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土地政策理论 地根经济论.并构建了基于数量、价格和配额转让的土地宏观调控机制和基于总量、结构、地区的土地宏观调控政策体系。唐在富则进一步分析了地根作用于宏观经济的传导机制和政策效应。地根经济论为新阶段宏观调控提供了学理基础。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二、土地政策参与反周期调节的历史背景
经济长期增长中的土地政策关于土地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带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命题。中国的基本国情是新兴+转型+土地公有制。这一特殊的历史与现实背景决定了宏观调控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既要遵循宏观经济管理的一般规律,学习借鉴成熟的国际经验,又要与国情相结合,找准宏观经济波动的关键问题.发挥自身优势,形成有效的宏观调控模式。
1.发展中的中国经济需要创造性的宏观调控手段。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中国经济增长长期向好.潜力很大;就短期而言,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管理变革都会带来生产力的巨大变化.导致经济运行剧烈波动。所有这些特点决定了中国宏观经济管理任务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为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协调增长,应对宏观经济波动,我们需要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和资源优势,借助多种政策工具,实现宏观经济的调控目标。在经济活动中,几乎所有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都与土地紧密相关。组织优势体现在条块结合的土地管理体制上.以及与土地关联的城建、规划、税务、金融等多部门协同机制上:制度优势体现在以土地国有制为基础的土地市场化制度上:资源优势体现在组织资源、制度资源与土地经济资源相结合的管理合力上。
2.中国的经济正处于体制转型和结构转型时期。与一般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中国宏观调控的有效实施,需要更多的特殊条件,同时也为创造性运用土地政策工具提供了可能。所谓体制转型主要是指经济运行体制和资源配置机制由政府主导转向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在此背景下.土地管理可以把政府和市场两大手段有机结合,灵活运用。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