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西部民族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探究(2)

2013-06-28 01:04
导读:学科方向设置也可根据需要,设置民族旅游开发与管理、民族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民族旅游景区规划与设计等特色方向,保证教有所重、学有所专。重点

  学科方向设置也可根据需要,设置民族旅游开发与管理、民族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民族旅游景区规划与设计等特色方向,保证教有所重、学有所专。重点研究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民族旅游开发与管理问题,如民族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问题,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问题,民族地区红色旅游发展问题,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旅游教学、研究和实践问题,紧紧依托西部民族地区区域优势,重点解决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建设发展问题。通过特色化学科内容设置,实现西部地区专门旅游人才培养的优化。
  四、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往往取决于专业教学质量的优劣。其中,教的质量指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及完成情况;而学的质量则是指学生对知识理解、消化、吸收的能力及完成情况[2]。
  因此,西部民族地区优质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要从提高教学质量着手。
  首先在教方面,要定期召开教学改革研讨会,注意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更新,并制定出相应的改革计划,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科前沿、行业发展和现实要求。教学方法上采用综合集成、面向对象的多元化教学方式。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处理好灌输和引导、讲授与讨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3]。广泛采用启发式、案例式、模拟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同时积极支持和鼓励教师和学生使用网络、电子图书馆、多媒体及数字化语音等教学手段,开发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改革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动手、动口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推动学生主动学习方面的作用。
  导师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由专门的指导老师全程跟踪一定比例学生的学习科研情况,指导其阅读本专业和相近专业的必读书籍,参与导师的课题项目活动。在导师的带领和指导下,使学生对基本知识能做到活学活用,培养其学术创新能力。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其次,学生学的质量提高。一方面要做到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对知识的认同度;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课堂内多样化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与理解,再通过课堂外实践教学环节的锻炼和认知,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系统教学认知模式可设置为低年级集中力量学习中外旅游开发与管理等各种知识理论,突出系统性知识积累、案例性理论分析,并间以观摩、试验、认识实习活动;中年级强调理论综合提升和参观、游览、拓展、调查等实习活动;高年级侧重于前沿性理论探究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工作实践内容。从新生入学,到学成毕业,试验性、实践性教学内容不断充实、拓展和深化,并形成制度化管理体制,最终实现教学相长,实现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
  五、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及实习基地建设
  旅游学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各层次旅游人才的培养都必须紧密联系实际。西部 民族地区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也要求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中重视实践教学的分量、编排以及实践教学基地的落实,真正实现理论素质与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职业综合能力的有机结合。
  首先要调整提高旅游专业实践课程比重。旅游服务业是全员服务和全员面对顾客的特殊行业,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特征比其他专业更为突出,课程设置中实践教学内容比重要相应提高。一般来讲,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合计应占总课时的30%~40%,实践教学课程的学分应占总学分的25%~30%。
  其次,实践教学内容要从以验证性实践为主向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践转变;教学方式从教师演示、学生被动模仿到教师提示、学生主动设计转变。同时通过开放实验室、综合性实践、研究性课程开设、学生参加科研项目等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建立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实践创新教学模式。 中国大学排名
  再次,要加强基于企业的本科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试点,拓宽学生的校外实践渠道,增加实习合作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点,拥有完善的教学实习基地网络。校企双方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原则,一方面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加速企业的发展速度;另一方面,有利于高校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锻炼科研队伍,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最终实现校企双赢,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总体而言,西部民族地区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应立足民族地区优势,面向旅游国际发展合作潮流,综合学科复合型交叉性特点,用发展的眼光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优化学科体系,调整完善教学体系和内容,逐步实现专业化、科学化人才培养机制,为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具有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国国家旅游局.2006 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情况[EB/OL].
  [2]田里,马勇,杜江.中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李自维. 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及对策[J].黑龙江史志,2008,(15).

本论文来源于毕业论文网!如需转载请保留一个链接: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上一篇:小研如何完善公共部门人员非物质激励机制 下一篇:分析着力提升新形势下的工商管理领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