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共卫生设施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2)
2013-08-04 01:16
导读:3 坚持“为先”的设计原则 城市公厕规划设计是一项 系统工程 ,涉及到空间形态、立体环境设施、园林绿化布局、道路系统等方方面面。设计师在进行城
3 坚持“为先”的设计原则
城市公厕规划设计是一项
系统工程,涉及到空间形态、立体环境设施、园林绿化布局、道路系统等方方面面。设计师在进行城市公厕的设计中,应时刻牢记“环境为先”的设计原则。但实际上,在设计中往往顾此失彼。如目前有的场所由于公厕设计不合理,结果造成人流拥挤、排水不畅,雨天泥水地,晴日灰满天,环境污染严重,市民怨声载道,极大地损害了城市形象。所以设计师们,在公厕设计上应树立“环境为先”的设计思想,应当在尊重自然价值的原则下,倾注更多人文关怀,建立以人和自然共融发展,“天人合一”的现代设计观,使人与自然处于良性的循环。
3.1 与自然环境相适应
著名建筑师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曾表明过:“任何空间都存在于环境之中,故提高人造环境的素质和性,就成为提高现代生活质量的重要构成因素。” 随着物质财富的丰富,人们要求从“物的堆积”中解放出来,要求公厕建筑与其它建筑物以及周边植被、小品之间存在统一整体之美。环境设计是整体艺术,它应是空间、形体、色彩以及虚实关系的把握,功能组合关系的把握,意境创造的把握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协调。许多成功的公厕设计实例都是艺术上强调整体统一的作品。城市公厕的功能向综合性和多样性衍生,现代城市公厕综合利用城市空间和综合解决环境问题的意义日益显现。因此,城市公厕规划设计不仅要有创新的理念和方法,而且还应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主要表现在公厕的设计要科学合理,综合考虑其地域环境的相互渗透、融入、互补、映衬,使公厕设计与环境相和谐。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公厕必然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存在。设计的作品,人们向往自然,渴望公厕建造在天然绿色环境中,成为一道与自然和谐的景观。在公厕设计上强调自然色彩和天然的应用,采用许多民间艺术手法和风格。在此基础上设计师不断在“回归自然”上下功夫,创造新的肌理效果,运用抽象的设计手法,使公厕成为自然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人文景观。
3.2 室内空间环境相互协调
公厕的室内空间环境的协调性,主要体现在虚实结合、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正确创作途径,也只有坚持了这样的创作思路,才有可能创造出较为理想和有一定水平的公厕的室内环境。
在公厕的室内空间环境总的构思方案确定后,选择材料、器具、灯光和各种配套设施等就有的放矢了。设计若选择不当,或者说未能与创作意图相符。肌理过密则繁;过疏则简。因此,“实”的取舍,应服从于“虚”的要求,方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在公厕设计室内环境协调中还应重视“绿色设计”的问题。如:阳光的充分利用,除有利于创造明窗净洁的气氛之外,还可以有利于紫外线消毒杀菌。保证通风的畅通和有新鲜空气外,还可有机的借进室外景观。忽略了通风采光的问题,把窗设置的比较封闭,致使室内幽暗气闷,令人感到十分压抑,而且还有碍人们的健康。还有的把暖气罩设计的不够通透,造成气流受阻,既影响了取暖效果,还损失了能源。也有的灯具的选择上,常将注意力单纯地集中在美观上,忽略了照明的光效,极易造成电能的浪费。
纵上所述,可以看出公厕室内环境设计的协调,所涉及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同时也是较为复杂的。为此切不可轻率从事,应从实际出发,加强分析,借鉴经验,虚实结合,或许能够创造出优秀作品来。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3.3 与丰富环境艺术相结合
公厕的环境设计问题,固然和情趣有关,但品味的高与低、内涵的深与浅、形式的美与丑,在品位与内涵上,绝非是表面文章,犹如绘画中的气势、中的情韵、中的心声等,即无论哪种艺术形式,若缺乏深邃的内涵,则一定是苍白无力的。因此在公厕设计中,艺术形式是个灵魂性的问题。显然,没有把关系处理好,就去单纯的追求所谓的风格与形式,是本末倒置、舍本逐末的做法,是绝然不可取的。在公厕室内设计创作中,不能让某种固定的形式束缚住活跃的思路。例如在追求清新淡雅的气氛时,就应大胆地摒除繁琐的纹样,在组合上采用简洁的线、面、体多重空间结构,以显其纯。在色彩上选用中间色调,以显其雅。在质感上择其光与粗,以显其爽。再加上合适得体的饰物以显其韵。公厕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延长,都是为了提供人类更舒适方便环境的创作中,既要有合理的功能关系;也要有优美的艺术形式,方能使公厕建筑设计的内容与形式达到高度统一的境界。所以公厕是城市中最具公共性、在公共环境中最富艺术感染力,也最能反映现代都市文明魅力的私密空间。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总之设计也必需与丰富环境艺术相结合,才能设计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公厕。也将设计出反映时代文明的标志性建筑。
参考文献
[1]@李先逵.中国建筑三大特色[N].
建筑学报,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