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析博客在企业知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2013-09-23 01:10
导读:工商管理论文毕业论文,浅析博客在企业知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关键词:博客 知识   

  关键词:博客 知识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博客的内涵与特征、博客和知识管理的关系,并阐述博客在企业知识管理中的优势,最后分析了博客在企业知识管理中的应用。

  1.博客与知识管理

  博客(Blog)起源WebLog,意思是网络日志。1997年由JornBarger提出。1999年,PeterMerholz(http://www.peterme.conr)首次使用缩略词“Blog”,成为今天通用的术语。Blog是个人或群体以时间顺序所作的一种记录,并且不断更新。Blog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回溯(TraekBack)和评论(Comment)的方式来进行的。用户可以以网络日志的形式简单快捷地发布自己的心得体会以及日常记录,轻松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并进行丰富多彩的个性展示。博客大量采用了内容聚合(RSS)技术,对读者来说,可以通过内容聚合订阅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博客,及时得到该博客最近的更新。对博客作者来说,内容聚合则可以使自己发布的文章易于被程序理解并摘要。

  “博客中国”发起人方兴东认为。博客的核心特征有六点:一是个人性,博客纯粹是一个自由状态的人的自发行为;二是即时性,博客是一种习惯,经常甚至每天更新,不断积累,是博客文体有别于其他个人文章、著作的关键;三是开放性,博客是要把自己最珍贵、最有价值的收获都奉献出来,心胸不够开阔,思想不够活跃的人,很难成为合格的博客;四是拿来主义,博客的优势就是,不断搜索提炼信息,不断学习和思考,博客文体最重要的特点就是链接,链接是博客最有力的武器,没有链接就没有活力;五是交互性,“读者比我知道得更多,比我能够表达的更多”博客与读者的交流是关键,没有交互博客就没有生命;六是可信度,要成为一名受人欢迎的博客,必须以自己超一流的水平建立长期的权威性。

  所谓“知识管理”,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调用个人或企业本来已经拥有,但可能不被察觉甚至彻底遗忘的知识。这些知识有如漂浮的冰山,大部分都隐没在水面下。只有少部分显露出水面,而人们经常忽视这些“隐没在水面下”的隐性知识。有效的知识管理,就是对知识进行系统地利用,防止知识遗漏,促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博客是一种快捷易用的知识管理系统。利用博客进行知识管理,它的作用体现在知识收集、知识提取、知识共享和知识应用等过程中。博客过程实际上也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过程,并特别注重于挖掘其中的隐性知识内容,提倡知识共享和知识应用。

  2.博客的优势

  2.1博客体现了知识管理两大策略的融合

  知识管理的实现有两大策略:法典化策略与人格化策略。法典化策略是知识与人剥离,使知识独立于人而存在,并将知识储存在知识库中反复使用;人格化策略是通过人与人互相接触、沟通、学习,实现知识管理。一般来说,企业若实现知识管理,这两种策略都需采用。法典化策略更适合显性知识的采集与运用;人格化策略更适合隐性知识的传递与共享。总体来说,企业运用更多的还是人格化策略。这相对隐性知识来说对企业更相匹配。在知识管理概念尚未提出之前,人们就通过相互学习、沟通提高技能,悠久的师傅带徒弟其实就是如今所说的实现知识管理的人格化策略。

  2.2博客有利于隐性知识管理

  目前,知识管理界对知识较权威的分类是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指那些可以通过某些载体(文字、图表、声音等)表现出来的知识。隐性知识指那些难以言传与表达的知识,例如长期实践积累起来的经验。隐性知识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人们很难捕捉到它,用知识管理的术语来说我们很难将隐性知识进行编码。目前企业界与理论界都在努力进行相关探索。IBM发明了“讲故事”的方法,他们这样描述到:“故事中充满了信息,因为它们携带了比表面看到的更丰富的含义。一个故事能够‘吸引’人们的思想参与,让听众或阅读者能够把自己的很多知识和信息同样融入到其中,因此有亲身体验的故事往往能够更加有效地激发参与者的知识反馈。”这种方法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实践。但是在哪里讲故事?什么时候讲故事?讲给哪些人听?是否要配备专门的人采集故事?是否要组织人员在固定的时间集中汇合听故事等等这些问题都增加了该建议实施的难度。BLOG就提供了一种机制可以让人们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故事”,而别人可以在方便的时间阅读这些故事。

上一篇:跨国并购理论研究综述 下一篇:分析着力提升新形势下的工商管理领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