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性质一:聚集(Aggregation)。个体可以相互粘住,形成更大的个体(Meta一Agent ) ,新聚集体如同个体般运动,这就好比条件下消费习惯与消费群体行为的形成。
性质二:非线性(Nonlinearity)。即当个体及其特性发生变化时,并不完全遵循线性关系,而伴随有非线性因素。
性质三:流(Flows) 。“流”指个体之间的信息、能量和物质交换过程中出现的信息流、能量流、物流等。“流”在循环往复运动后,往往会放大影响。
性质四:多样性(Diversity) 。指Agent的差异性,体现在各Agent属性的不同,并且这种差异性必定是对Agent在整个系统中的进化是有利的。
机制一:标识(Tagging)。标识各Agent的共性或异性,帮助Agent进行信息识别和选择,以实现对Agent的聚集。
机制二:内部模式(Internal Models)。复杂系统内部可分为多个层次,由低级层次组合产生高级层次,每个层次都可视为一个内部模型。
机制三:积木(Building Blocks)。形成复杂系统的基本构件和简单个体。复杂系统常常是在一些相对简单的部件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它们的组合方式而形成的。
2 企业知识共享问题的复杂性分析
2. 1企业系统的复杂性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研究组织的学者都将组织的行为视作一种线性的现象,用的方法加以研究。近十年来,复杂性科学的思想虽已渗人到科学的研究,但用复杂科学理论来对组织行为进行建模的研究却还不多。1999年《Organization Science为基于复杂理论的组织科学出了专刊,这一期收录了不少讨论将组织作为复杂适应系统进行建模的。起来,一个企业系统(CAS)可看成是由若干员工主体(Agent)构成。该系统的最低层次是员工,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背景、职业目标和工作岗位等属性(AttriUute)。每个员工都有唯一的标识(Tags ),可能代表该员工的工作内容,以及该员工的服务对象。这些员工为了完成同一项任务组合在一起,便出现了团队,“涌现”( E-merge)出了部门或事业部层次。团队也可视为一个主体(Meta- Agent),描述一个团队不再用性格、教育背景、职业目标等员工属性来描述,而可能是任务性质、客户构成、等等。整个公司的业绩并不等于各部门、各主体的简单加总,这便是企业系统的非线性(Nonlinearity)。图2说明了企业系统的复杂适应结构。
2.2企业内部知识共享的复杂性 北师大非平衡系统研究所方福康教授指出,知识中要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便是知识获取和的基本规律,主要又涉及到个体知识如何通过组织内各个体间的自组织相互作用,在企业(组织)这个层次上涌现出带有整体性质的新知识。这其实已经包含了将企业知识共享(获取、传播)问题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相联系的思想。上面提到组织本身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那么作为组织的一个行为子集,企业知识共享问题也可应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来分析。以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问题为例,企业知识共享与CAS理论要点的映射可以表示为如表2所示的7对关系。